新医读片女,64岁,右髋部疼痛1月,

本期病例来源:新医院,编辑:殷慧佳

女,64岁

主诉:右髋部疼痛1月,加重半月。

现病史: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疼痛,活动后疼痛加重,疼痛无放射。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因未影响正常生活,未系统治疗。半月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不能独立行走,遂就诊于我院。患者自发病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可,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手术记录:

沿耻骨联合上方行横切口,长约10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筋膜,用骨剥沿耻骨联合及两侧做骨膜下分离,暴露耻骨联合及右侧耻骨,见耻骨联合分离,右侧耻骨破坏,病变组织浸润,于耻骨联合右侧显露病变组织,见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难以完整切除,切除部分组织送快速冰冻,冰冻回示:炎性改变,见少量异性细胞,不除外肿瘤。

概述

VonDusch首先在年提出骨化性肌炎的概念。但事实上它发病与肌肉炎症无关,且并不限于肌肉。

骨化性肌炎常发生在外伤后,好发于肘、肩关节、大腿、臀部和小腿的腹侧肌肉,常发生在肌肉与骨连接部,也可发生在筋膜、肌腱、骨膜、韧带、血管壁上。病程可长可短。根据WHO定义,骨化性肌炎是一种非肿瘤性病变。

病理组织以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伴有大量的新骨形成。同时还可以有软骨形成。

分型

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三类:

创伤性(最常见)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

原发性(遗传相关)

临床特点

肘关节周围是骨化性肌炎的好发部位之一。

临床上有学者将骨化性肌炎分Ⅳ期,即反应期、活跃期、成熟期、恢复期。

反应期为早期的局部炎症反应;

活跃期可表现为发热、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压痛、质硬肿块;肿块增大快、钙化快、消肿快。

成熟期出现壳状骨性软骨;

恢复期停止生长。常在1年后坚硬的肿块变小,甚至可完全消失。具有自限性。

病理特征

早期病理组织表现为外伤以后的肌肉坏死和出血,并形成软组织肿块.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但缺乏钙化或骨化。

从第3周开始.病变的边缘首先出现钙化(又称为离心性钙化),开始的钙化为点状、带状,演变为花边状和蛋壳状.随后整个病变都出现钙化和骨化。

至6周左右,病变周围多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环形骨化

后期整个病变逐渐骨化,由于病灶及周围软组织肿胀减轻。病灶可以缩小,并由于肌肉组织的应力作用而塑形,变为长圆形或梭形。

影像学表现(3期)

急性水肿期(早期)

X线:主要为骨干周围软组织内片状或层状、云雾状的致密钙化影

CT:局部肌肉水肿,无明确骨化成分,受累骨可出现轻微骨膜增生

MRI:为病灶区水肿,边缘模糊,无或小片絮状骨化影或邻近骨的轻度骨膜增生,缺乏特异性,易与感染混淆,此时临床病史尤为重要,有无创伤是诊断要点

增殖肿块期:

介于急性水肿和钙化修复之间,肿块趋于局限,边界趋于清晰,出现边缘钙化。

X线和CT表现:分层状“蛋壳”样骨化,病灶中心呈软组织密度。

骨化修复期(晚期):

X线:主要软组织内团块状钙化影与骨皮质分界不清,大块致密影包裹骨干,呈放射状

CT:主要见骨干周围大块状的高密度致密影,与骨皮质分界不清,团块状钙化影可呈放射状向外,挤压周围软组织

MRI:T1、T2WI均为低信号。

主要是与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骨化性肌炎中晚期影像表现为“三无”特征,较易鉴别。

即病变与骨皮质间隙无透亮带、无骨髓腔受侵、无骨膜反应。

往期16大精彩回顾

个病例解析汇总

个基础影像病例汇总

全身各部位影像数据

全身14个部位的X线解剖+摄影技巧+读片技巧

全身各部位系统解剖图解

全身各部位断层解剖图解

全身各部位报告模板(X线、CT、MR齐全)

7本经典影像书籍读书笔记

58医院经典读片汇总

个经典医学影像名家视频讲座汇总

个精品医学影像专题内容汇总

31种常见疾病的分期分型

35种影像综合征汇总

32篇专家共识,规范您的影像检查行为

75位老师求助内容汇总

影像学院篇经典内容汇总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cwkh.com/ysjk/1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