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中儿科普猝死如何预防及处理

猝死有心源性及非心源性之分。心源性是指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病,其中以冠心病最常见。非心源性因素有过度劳累、酗酒、服用药物、剧烈运动等。英国伦敦大学研究发现,每天工作超过11小时,患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67%。熬夜还会让心肌缺血缺氧,很容易成为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心肌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心肌肥厚等。刺激因素还包括: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流动力异常引起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等。

也就是说,“运动性猝死”并非平白无故地发生,而是心脏自身的器质性缺陷受到刺激因素而诱发。

蒋林峰/摄

根据《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上刋登的一篇论文研究,医生解剖了多例猝死者后研究发现,猝死的人都有这些规律:

01

30岁~63岁,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这个年龄段正值中年,正是疾病形成的高危时期,又正值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嗜烟酒,容易产生“三高”,导致冠心病为首的心源性猝死等。

02

猝死的诱因为情绪激动占26%、劳累占25%、血容量改变,如大出血、脱水等占8.95%,其次为饮酒、过饱、损伤等。

03

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57.76%,第二位是肺原性猝死占21.63%,第三位是脑源性猝死占9.21%。

04

发生猝死前,往往伴有以下症状体征,最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占20.10%、休息睡眠中占16.71%,其次为呕吐占7.49%、还有呼吸困难、胸闷出汗、头晕、头痛、胸痛、腹痛、抽搐、心悸、咳嗽、意识障碍等。

05

猝死的患者中有慢性基础疾病的,如高血压占37.95%、心脏病占30.02%、糖尿病占23.79%。其次为发育不良、高血脂、肿瘤、感染、甲亢等。

因此要根据猝死的规律,注意防范,做到慎起居,注意生活节奏;避风寒,防寒保暖;节饮食,戒烟,控制体重;调情志,注意情绪变化。急性心梗引起的,可立即服备用的速效救心丸或麝香保心丸舌下含服,同时打急救电话求助,医院急救中心。

要知道,从心跳停止到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用不到5分钟左右,一般来说,救护车都来不及,心肺复苏黄金时间是4~6分钟,当然以上越快越好,时间就是生命,最佳的办法是:立刻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那么得到抢救的机会就非常大了。

陆玉廷主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系统“咳喘类”疾病,如小儿鼻炎、慢性咳嗽、肺炎、哮喘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cwkh.com/zzbx/12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