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表明,我国的听力残障人士有万人,并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增加。引起耳聋的原因有很多,如中耳炎、药物中毒、高热、家族遗传和发育畸形,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药物性耳聋。
有调查显示,在上海4所聋哑学校的名学生中,药物引起耳聋的有人,占71.4%。更需注意的是,药物性耳聋被破坏的是感知声音最重要且又最脆弱的部位耳蜗毛细胞。这种耳聋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不可逆的。因此,了解耳毒性药物并及早预防药物性耳聋至关重要。
哪些药物可以导致耳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对药物性耳聋患者的调查发现,有83%是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尤其在儿童、年老体弱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或使用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时就容易发生。人们比较熟悉的链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都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另外还有新霉素、妥布霉素、核糖霉素、巴龙霉素、阿米卡星、小诺米星、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和阿斯米星等。这类药物注射后在耳淋巴液中浓度相当高,可高于其他部位倍以上,并引起耳蜗内的毛细胞和听神经损害,造成听力下降。由于这类药物对听力的危害最大,所以被称为“耳毒性抗生素”。部分利尿剂 依他地尼的耳毒性较大,其次是呋塞米及布美他尼,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或同时联合应用其他耳毒性药物时更易引起耳聋。部分抗肿瘤药物 在抗肿瘤药物中,顺铂、长春新碱、氮芥、乙双吗啉等亦能引起听觉障碍,出现不可逆的高频听力丧失。医生们发现,这种听力丧失与药物的剂量过大有明显的关系。但卡铂和α-二氟甲基鸟氨酸在低剂量应用时也可导致听力减退,这种听力减退主要发生在低频区,表现为耳鸣、头晕和听力下降,严重的也可发生耳聋。其他药物 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普萘洛尔可引起耳鸣、耳胀、听力障碍;大量服用奎宁、氯喹也可导致听觉障碍。哪些因素可促使药物性耳聋发生?上文中讲了容易致聋的药物,可是为何大部分人用药后听力没有受到影响,而有的人却出现“一针致聋”的情况?事实上,除了药物本身的因素外,导致药物性耳聋发生的因素还有以下几方面。药物的个体易感性 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能通过母系遗传给下一代,出现易感性家族。曾有报道,一母系家族,三代17人因注射链霉素致聋。用药量与中毒程度极不相称,1~2g链霉素肌内注射即可致重度耳聋;有报告0.5%新霉素滴耳后引起严重耳聋者。此类过敏患儿即使及时停药,在一段时间内其耳聋还可继续加重。如患者为孕妇还可导致胎儿先天性耳聋。医院已经开展了药物基因检测。用药剂量、时间 包括用药的总量和日剂量。日剂量愈大,用药时间愈长,中毒的机会愈多。全日剂量一次性投入较分次投入更易引起中毒。联合用药 如果≥2种耳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发生中毒的概率增高。如庆大霉素和呋塞米、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联合应用。给药途径 椎管内给药最危险,其次为静脉和肌内注射。口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正常情况下吸收率很低,但是当肠黏膜发生炎性病变,特别是出血和坏死性肠炎时药物的吸收量增大,可以损伤内耳的毛细胞;当中耳炎时局部滴药,药物也可通过圆窗膜及中耳血管进入内耳发生中毒,而且中耳存在炎症时更能增加药物的耳毒性。通过胎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虽然胎儿血清中的药物浓度仅为母体血清中浓度的15%~50%,但因为胎儿体内的药物排泄速度甚慢,故可损伤胎儿听器。尤其是在妊娠最初3个月的妊娠早期更为明显。年龄及身体状况 资料表明,婴幼儿、孕妇及老人容易发生药物毒性耳聋;绝大多数耳毒性药物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良或在用药过程中肾功能受到损害,药物的排泄发生障碍,可因蓄积而致耳毒作用。其他 噪声、振动、饥饿状态、糖尿病等,可以促进或加重耳中毒。如何预防药物性耳聋的发生?预防药物性耳聋,从母亲做起
根据目前的研究,药物是否会导致内耳中毒,与人体的“内耳中毒易感性”有密切关联。也就是说,具有这种“内耳中毒易感性”的人,尽管其应用耳毒性药物的剂量不大,使用时间不长,也有可能发生内耳中毒,导致耳聋。
这种“内耳中毒易感性”是可以通过遗传获得的。抗生素致聋的遗传属于“线粒体遗传”。它的特点是:①具有家族聚集性,即同一家族中可以有2个或多个人发病。②全部为母系遗传,耳聋的男性不会传给女儿,也不会通过未患耳聋的女儿传给外孙。家系中有耳聋患者的母亲及所生养的子女应禁止使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
重点提示胎儿耳及听神经发育时间为妊娠第4周开始,直到7个月完成。这些耳毒性抗生素均可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胎儿的听觉系统,而胎儿比出生以后的儿童,对耳毒性药物更为敏感。有许多先天性聋哑儿实际上并非遗传原因造成,而是母亲在怀孕期间使用耳毒性药物引起。妊娠期要注意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并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预防药物性耳聋,儿童是重点
药物性耳聋可以发生在各年龄,但儿童更易发生,且儿童药物性耳聋常为双侧性、永久性损害。
小儿更易发生药物性耳聋的原因之一是其患发热感冒和其他感染性疾病机会比成人多得多;另外,小儿内耳及听神经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耳毒性药物更为敏感。新生儿和小婴儿由于肾功能不健全,对药物排泄能力差,更易发生药物性耳聋。另外,小儿特别是幼儿,早期的症状不太容易识别,开始时并无不适症状,外耳道既不红肿也不流脓,孩子不哭不闹,反而变得安静,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待家长发现时,语言发育已经受损害,不仅致聋而且致哑,还贻误了治疗时机,给儿童、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儿童药物性耳聋重在预防。重点提示防止滥用对位听神经有毒性作用的药物,绝不能将这类药物作为预防性用药,同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给药途径的选择也很重要,椎管内给药的危害性最大,其次为静脉给药、肌内给药和皮肤损伤后表面给药,口服相对安全。医务人员在给儿童使用具有可疑耳毒性的药物前应详细询问家族史,母系亲属中有对某种药物致聋者,其后代绝对禁用该类药物。预防药物性耳聋,老年人也不放松
人到老年,听力会逐渐减退。老年性耳聋主要是对高频率声音的听力减退。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老年人听力障碍者约占老年人口的50%左右,这些人中有>50%因药物诱发或加重。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免疫能力降低,易患各种感染、肿瘤等疾病,致使用药(甚至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机会增多;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功能减弱,耐受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使用耳毒性药物,无疑是雪上加霜,加重老年人的耳聋。
重点提示对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和肾功能减退的老年人要慎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必须使用时,也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如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表现,应及时停药,以免加重耳聋。在应用利尿药时,应注意补充血容量,以免因尿量过多导致血容量下降及电解质紊乱,而加重药物的耳毒性。话题审稿人:医院耳鼻喉科 王玎医院药剂科 王树平排版:刘清华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