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RB类药物的发展,新一代ARB奥美沙坦由于独特的双链结构和对AT1受体的完全反向激动机制,成为ARB中的佼佼者。奥美沙坦具有独特的双链结构,使之与AT1受体的结合具有很高的结合力并不可解离,完全反向激动机制使其达成对AT1受体活性的完全抑制,从而获得强效且平稳的降压能力。但是目前关于奥美沙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血压领域,奥美沙坦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该研究旨在评价奥美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年10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第25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来自青岛医院的一项研究入选年龄在50~80岁,心功能Ⅱ~Ⅳ级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诊断标准为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排除瓣膜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围产期心脏病、活动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收缩压<90mmHg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沙坦组(n=60)和缬沙坦组(n=60)(图1),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美沙坦和缬沙坦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测定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整个研究期间监测患者的脑钠肽前体(proBNP)、Na+、K+、尿素氮、肌酐、血压。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为显效,心功能改善Ⅰ级为有效,心功能无变化或恶化为无效。
图1研究设计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病因、病程、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LVEDd缩短(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LVEF降低(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降低(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P均<0.05),但是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图2NT-proBNP治疗后两组间均显著降低
因此认为,奥美沙坦联合传统抗心衰治疗能显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其疗效不劣于缬沙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