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为大量食用小龙虾,大量饮酒,过度运动而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报道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时间,横纹肌溶解变成了热门话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一、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
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因:
横纹肌的病因十分复杂,国外有人研究指出获得性病因就有余种,遗传性相关的病因40余种,常见的原因有过量运动、肌肉挤压伤、缺血、代谢紊乱(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极端体温(高热、低热)、药物、毒物、自身免疫、感染等。常见的遗传相关因素如:肌酸磷酸化酶缺陷,肉毒碱软酰基转移酶II缺乏等病因。在病理生理学机制上主要有缺血损伤和ATP耗竭、肌浆网钙调节受损、低钾、组织氧化应激。其中肌红蛋白对于肾脏的直接损伤是导致急性肾衰竭的最直接原因。
当出现横纹肌溶解所致急性肾衰病理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机制:①肾小管堵塞;②肾小管氧化物损伤;③肾缺血(包括血管收缩及低血容量)。
三、临床表现:
可见肌肉的疼痛、压痛、肿胀及无力等肌肉受累的情况,亦可有发热、全身乏力、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炎症反应的表现,尿外观:呈茶色或红葡萄酒色尿。因本病大约30%会出现急性肾衰竭,当急性肾衰竭病情较重时,可见少尿、无尿及其他氮质血症的表现。
四、治疗原则:
1、早期血透。
2、迅速纠正酸中毒。
3、及时恢复血流,减少肌肉损伤,纠正低血容量,预防感染。
4、控制感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碱化尿液,活血化瘀,保护肾脏,应用止血脱水剂。
5、有局部性肌肉坏死的,切除坏死肌肉组织。
五、可致横纹肌溶解的药物:
1、降血脂药:
(1)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这类药物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肌病,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不同他汀类药物的肌肉不适发生率不同,一般在5%左右,故这类药物被称之为肌肉毒药物。
(2)苯氧酸类(贝特类)药物: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这类药物主要降低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联合使用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会增加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
2、抗感染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沙星类)可增加肌腱炎和肌腱断裂的风险,会加重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肌无力。18岁以下未成年人应避免使用。
3、抗肝炎病毒药: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
这类药物可引起肌肉骨骼系统损害,表现包括肌痛,关节痛,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横纹肌溶解和痉挛。
4、β2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沙丁胺醇等
本类药物为哮喘的首选治疗药,能选择性激动呼吸道β2受体,扩张支气管,改善呼吸功能。特布他林口服给药约有30%病例始终有不同程度的肌震颤,其机制与兴奋骨骼肌慢收缩纤维的β2受体,使之收缩加快,破坏快慢收缩纤维之间的融合有关。药物过量严重者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和肾衰竭。
5、引起低血钾的药物:呋塞米、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复方甘草酸苷、两性霉素B等
低血钾症是肌溶解的诱发因素,长期应用排钾药物均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
6、麻醉精神类药物:阿片类、巴比妥类、吩噻嗪类、琥珀酰胆碱类等
这些药物大量服用后可致昏迷,使肌肉长时间压迫受损,进而引发横纹肌溶解。
7、其他:茶碱、胺碘酮、多奈哌齐、秋水仙碱、苯海拉明等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横纹肌溶解,一旦出现乏力、肌肉酸痛,小便颜色如浓茶或红葡萄酒等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医院就医。
“药”健康
“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