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抗癌药物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癌症治疗方法的发展使许多恶性肿瘤患者有了更好的预后和长期生存,但抗癌药物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ADR),增加ADR的发病率负担,而且ADR可能是致命的。

由于癌症和心脏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近年来,心脏-肿瘤学领域发展迅速。几十年来,已发现细胞毒性抗癌药物的心脏ADR,如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力衰竭或抗代谢药物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

随着新类抗癌药物[包括免疫疗法和激酶抑制剂(KI)]的飞速发展,其他与心脏相关的ADR已经出现,并成为监管机构、公司和病人护理提供者的重要关切。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偶尔会诱发心肌炎(致死率为30-50%)的报告增多,而这些抑制剂又是被批准用于各种癌症的突破性治疗药物。

心律失常是抗癌药物的另一个新出现的、特征不明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如KI和抗荷尔蒙药物会延长QT间期,这是一个公认的心律失常和猝死(SD)风险增加的标志。心电图(ECG)上的QT间期,经心率校正后(QTc),是衡量心室复极化持续时间的指标,是广泛使用的药物诱发室性心律失常(VA)风险的替代指标。尽管它有公认的局限性,但它仍然是人类研究中推荐使用的标准代用指标。

许多药物会轻微地延长QT间期,但在一些患者中,这种QT间期延长会被夸大,并引起形态上独特的多形性VA障碍(TdP)。与TdP相关的症状包括晕厥和心源性猝死,或为心室颤动。最近,有报道称一些抗癌药物,如依鲁替尼(BrutonKI),也可导致致命的VA,但不延长QT。

近期,欧洲心脏病学杂志(EHJ)发表了一项利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全球VigiBase数据库的研究,更好地定义这些严重的心律失常ADR并对其进行风险分层,以改善病人的安全,并促进抗癌药物使用后的监测指南。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介绍

这项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抗癌药物治疗过程中,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率。

研究者报告了40种与药物诱发长QT综合征(diLQT)有显著关系的抗癌药物,以及9种与VA有关、但没有diLQT风险的药物。

大多数与导致VA有关的药物是激酶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只有6%(3/49)是免疫疗法。

这项研究表明,某些抗癌药物与VA和心源性猝死有关,在过去十年中,报告的抗癌药物相关的VA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有所增加。

图1VigiBase数据库中(从开始年到年1月),与抗癌药物相关的药物诱发的长QT、室性心律失常和阵发性心律失常报告的演变(A)与其类别(B)的关系

图2VigiBase数据库中,确定的49种药物有关的药物诱发长QT综合征、阵发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报告的重叠死亡率和总的死亡率。

VigiBase数据库中确定的49种药物(A)和它们各自的发病时间(B)。

在VigiBase数据库中,这49种药物引起的长QT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报告的重叠部分,包括相关类别药物导致的TdP心律失常(C),以及其相应的发病时间(D)。

各组发病时间的中位数差异通过Wilcoxon测试和Dunns后验进行比较。*和**分别代表P≤0.05和≤0.。


转载请注明:http://www.acwkh.com/ysjk/1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