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是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肌肉疾病,它与皮肌炎、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lBM)、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等同属特发性炎性肌病(IIMs)。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等学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中国多发性肌炎诊治共识》,并发布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上。
多发性肌炎当如何诊断?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又有何治疗手段?一起来看看共识的建议。
概述
我国各类IIM发病率不详,但其中PM并非最少。
PM主要见于18岁以上的成人,儿童罕见,女性多于男性。
最常受累的肌群为颈屈肌及四肢近端肌,表现为平卧位抬头费力、举臂及抬腿困难,远端肌无力相对少见。严重的可累及延髓肌群和呼吸肌,出现吞咽、构音障碍及呼吸困难。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有肌肉疼痛。
PM未经治疗通常不会自行好转,其病程大部分为单相,但亦有少部分在治疗好转后复发,总体预后较好。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目前大部分临床医生对于PM的诊断仍然沿用年Bohan和Peter的诊断标准,此标准简单、操作性强且敏感度高,但特异度不够,会把IBM和部分肌营养不良纳入。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ENMC)在年提出的IIMs分类诊断标准是目前较为公认的,但MSAs以及部分病理染色并未在全国广泛开展,因此,我们建议对于PM的诊断依据如下诊断要点:(1)起病年龄大于18岁;亚急性或隐匿起病,数周至数月内进展;临床主要表现为对称的肢体无力和颈肌无力,近端重于远端,颈屈肌重于颈伸肌。(2)血清肌酸激酶升高。(3)肌电图提示活动性肌源性损害。(4)肌肉病理提示肌源性损害,肌内膜多发散在和(或)灶性分布的、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大部分为T淋巴细胞,肌纤维膜有MHC-I异常表达,CD8+T细胞围绕在形态正常的表达MHC-I的肌纤维周围,或侵入和破坏肌纤维。(5)无皮肌炎的皮疹;无相关药物及毒物接触史;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病史;无肌营养不良等家族史。(6)肌肉病理除外常见类型的代谢性肌病和肌营养不良等非炎性肌病。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年龄小于18岁、进展过缓、平卧抬头肌力好、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无异常自发电位(未经激素治疗)、激素反应过快或标准治疗后完全无效的患者,均需要审视PM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PM需要和其他特发性炎性肌病、代谢性肌病、肢带型肌营养不良(1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LGMD)、药物性肌病、横纹肌溶解、内分泌肌病和风湿性多肌痛等鉴别,具体如下。
1.皮肌炎:皮肌炎通常有典型皮损,如眶周淡紫色水肿、关节伸面的Gottron疹和Gottron征、暴露部位皮疹(V字征、披肩征)。典型的皮肌炎皮损常先于肌肉症状出现,所以容易鉴别,但对于无皮损的皮肌炎则很容易与PM混淆,此时,病理检查是鉴别两者的主要手段,皮肌炎表现为束周萎缩和束周炎性细胞浸润,而PM表现为肌束内的炎性细胞浸润。另外,皮肌炎可发生于青少年而PM罕见于20岁之前;皮肌炎可以伴关节挛缩、肢体水肿而PM通常不伴有;皮肌炎急性期肌酸激酶可以正常而PM的肌酸激酶总是升高。
2.slBM:slBM的起病年龄相对较大;起病过程相对缓慢;肌无力分布有其自身特点,即上肢远端特别是屈指和下肢近端尤其以伸膝无力明显,两侧可以不对称;肌酸激酶升高不明显;肌电图除肌源性损害,可以伴神经源性损害;病理除炎性细胞浸润外,可发现镶边空泡。所以鉴别并不困难。
3.IMNM:IMNM临床表现与PM相似,鉴别关键为肌肉病理。IMNM的病理以坏死为主,罕有炎性细胞浸润。部分IMNM患者的血清SRP抗体呈阳性,此部分患者通常症状进展较快、肌酸激酶明显升高、可伴体重减轻、肌肉萎缩,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较为多见。
4.脂质沉积性肌病(1ipidstoragemyopathy,LSM):LSM亦表现为四肢近端的无力和肌酸激酶的升高,起病过程与PM相似,是最需要与PM进行鉴别的。除了病理诊断可以明确鉴别外,临床需白癜风山东哪家医院好专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