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主要与病毒感染有关,例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等,发病季节以冬春季多见,主要发生在4~12岁儿童中,男孩较女孩多见,这可能与男孩活动量大,更易交叉感染有关。部分病前2~5d有上感前驱症状,随后常于晨起时突然出现下肢肌肉明显痛,以腓肠肌痛为主,其次大腿肌肉、小腿肌肉有触痛,因腿痛而步态异常,拒走,严重者行走困难,肌力下降不明显,患儿无感觉异常,神经反射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的特点为血清CK显著增高,可达正常10倍以上,随着病情恢复,CK迅速下降,并与临床症状恢复相平行。
1、发病机制:
病毒直接对细胞代谢的影响可能是本病,病毒感染后患儿肌肉出现高反应性炎症损害,而致CK异常增高,故肌痛缓解后可降至正常。
2、临床表现:
患儿病初均有发热、流涕、鼻塞、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有腹泻,病程3~7天。患儿于夜间睡醒,晨起突然出现肌肉疼痛,肌痛以小腿肌肉为主,双侧多于单侧,大腿肌肉次之,偶可累及颈部、肩胛部及上肢。肌痛多为钝痛,常在运动后出现,休息后可缓解,严重者行走困难或拒绝行走。双小腿肌肉有触痛,但无皮肤感觉异常,外观无红肿。
本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的双下肢肌肉疼痛,尤以小腿为著,多为对称性,重者行走困难甚至不敢站立。查体时小腿腓肠肌多有握痛或拒绝触摸,而肌张力和膝腱反射多正常,少数肌力可减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非典型病例可有全身多部位肌肉疼痛。
3、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急性良性肌炎的诊断标准
3.1、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2)年龄3-13岁;
(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3.2、排除标准:
(1)流行性肌痛;
(2)纤维化肌炎;
(3)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4、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总结了以下要点:
(1)发病前多有呼吸道感染史或胃肠道感染史;
(2)在上述疾病病程中突然出现双下肢肌痛,尤以小腿为重,腓肠肌握痛阳性;
(3)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
(4)病原学检测可发现有病毒感染或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证据;
(5)病情恢复较快,病程短,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6)除外其他神经肌肉疾病。
5、鉴别诊断:
有早期发热和不能行走者应与急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相鉴别。急性脊髓炎表现为肌力下降,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CK不升高;
格林-巴利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进行性迟缓性瘫痪,CK不升高。肌痛明显者应与流行性肌痛、炎症性疾病相鉴别。
流行性肌痛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后出现突发胸部两侧或膈肌附着处剧烈难忍的发作性胸痛,深呼吸或改变体位疼痛加剧,也可有背、腹或肩胛肌痛和压痛,痛处皮肤感觉过敏,肌痛部位可变化。
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包涵体肌炎,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痛、肌萎缩等症状,进展缓慢,主要累及四肢近端肌群,可伴有皮肤损害,肌电图可见肌源性损害。另外有一些病程较短者发病突然,很快缓解,还需与心因性发作相鉴别。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症状恢复较快,病程较短,肌痛等多在发病后2~3d减轻,4~6d消失,1周内恢复正常,少数病程稍长。
6、治疗及预后
本病无特殊治疗,以卧床休息、抗病毒、对症等综合治疗为主,症状较重者,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一般均于1周左右症状缓解,肌痛消失,能正常行走,且无后遗症,无复发病例。
北京中科白癜风北京还能治疗白癜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