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速率法(酶法)5-40单位/升(U/L)。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2、碱性磷酸酶(APL)
动态法,婴儿50-单位/升(U/L),儿童20-单位/升,成人2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急性和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等。
3、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速率法0-40国际单位/升(IU/L)。
增加,常见于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心里衰竭等。
4、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男性18.3-36.7国际单位/升(IU/L),女性16.3-29.2国际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胆管梗阻、肝癌、肝炎、酒精性和药物性肝损害等。
5、血清胆碱酯酶(ChE)
ΔpH法0.8-1.0;酶法-单位/升(U/L)。
增高,见于肾脏病、脂肪肝等。降低,常见于急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转移性肝癌、有机磷中毒等。
6、甲型肝炎病毒抗体(HAVAb)
酶免疫测试法(EIA)阴性。
主要用于诊断甲型肝炎,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型(Anti-HAVIgM)阳性,表示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Anti-HAVIgG)阳性,表示既往有感染史。
7、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
EIA法阴性。
急性甲型肝炎,在发病钱周,粪便中甲型肝炎病毒抗原为阳性,阳性率达80%以上;发病后1周内,甲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3%;1-2周,阳性率明显下降;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
8、乙型肝炎两对半
EIA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均为阴性。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见表10。
表10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临床意义
+
-
-
-
-
急性HBV感染潜伏期后期
+
-
+
-
-
急性乙肝早期,传染性强
+
-
+
-
+
急性和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
-
-
-
+
急、慢性乙肝
+
-
-
+
+
急、慢性乙肝,传染性弱
-
-
-
-
+
HBV隐性携带者,窗口期,有HBV既往感染史
-
-
-
+
+
急性HBV感染恢复期或既往感染史
-
+
-
+
+
乙肝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
+
-
-
-
接种乙肝疫苗后或HBV感染后康复,已有免疫力
9、乙型肝炎病毒前S1(PreS1)蛋白与抗-前S1抗体
阴性。
PreS1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抗-前S1抗体阳性,见于急性乙型肝炎康复早期,昌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正在或已经被清除,是观察乙型肝炎病情、了解预后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是否有效的指标。
10、乙型肝炎病毒前S2(PreS2)蛋白与抗-前S2抗体
阴性。
PreS2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抗-前S2抗体阳性,表示病情好转,趋向痊愈。
11、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
阴性。
HBVDNA是直接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机传染性的最佳指标。由于检测方法灵敏,估许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V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患者的血清,HBVDNA可为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VeAb)阳性患者,如HBVDNA
持续阳性,常提示肝损害严重;50%以上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平均4-5年发展为肝硬化,常与HBVDNA持续阳性有关;还有HBVDNA持续阳性有关;还有,HBVDNA的检测,可用于观察免疫受损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
12、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复合物(HBVCIC)
EIA法阴性。
乙型肝炎急性期,HBVCIC滴度虽低,但病毒仍在肝细胞内复制,易转变为慢性;如HBVCIC滴度很高,这说明已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13、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
EIA法阴性。
阳性表示患有或曾患有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14、抗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HCVIgM)
阴性。
阳性:①常见于急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判断HCV的早期敏感指标。②持续阳性,在急性丙型肝炎中,预示着疾病的慢性化趋势;如在慢性丙型肝炎时,表示病变在活动。③表示急性丙型肝炎患者有传染性,是HCV
传染的指标。
15、抗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G(抗HCVIgG)
阴性。
抗HCVIgG出现晚于抗HCVIgM,阳性,表示体内有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但不能作为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同样,在疾病早期,如抗HCVIgG阴性,也不能排除HCV感染,必要时,可做HCVRNA检测。
16、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
阴性。
HCVRNA测定,为丙型肝炎(HC)早期诊断的最有效方法。在急性HC时,血清HCVRNA可以从阳性转为阴性;而多数慢性感染者,在HCVRNA可持续阳性。
17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VAg)
阴性。
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早期,血清HDVAg滴度较高,但很快下降,在急性感染1-2周后,就难以检测到,故HDVAg阳性是诊断急性HDV感染的最佳指标。
18、抗丁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HDVIgM)
阴性。
抗HDVIgM阳性,见于急性HDV感染,可用于HDV的早期诊断。
19、抗丁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G(抗HDVIgG)
阴性。
抗HDVIgG阳性,只能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中测的,是诊断慢性HDV的可靠血清学指标。
20、抗戊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HEVIgM)
阴性。
抗HEVIgM阳性,表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为早期急性期的表现。
21、抗戊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G(抗HEVIgG)
阴性。
抗HEVIgG阳性,表示有过既往感染史或戊型肝炎(HEV)恢复期。
22、抗庚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HGVIgM)
阴性。
抗HGVIgM阳性,表示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为急性期早期的表现。
23、抗庚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G(抗HGVIgG)
阴性。
抗HGVIgG阳性,表示庚型肝炎恢复期。抗HGVIgG出现较抗HGVIgM
晚,但存在时间长,故常用于HGV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等。
24、磺溴酞钠试验(BSP)
45分钟,BSP滞留量0.05(5%)。
BSP试验滞留量超过0.06(6%),为肝实质性损害;BSP试验滞留量超过0.10(10%),为肝细胞损害;BSP滞留量超过0.90(90%),为肝实质严重损害。BSP滞留量升高,见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
25、血清前白蛋白(PAB)
免疫散射比浊法-毫克/升(mg/L)。
降低,见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其中以肝硬化降低最为明显,早期肝炎和急性重症肝炎是其降低早于其他血清蛋白。降低,还见于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晚期等。
26、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
1.5-2.5:1。
A/G1,见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类脂质肾病、低蛋白血症等。A/G1.25,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等。
27、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0-6单位(U)。
轻、中度增高,见于肝脓肿、肝癌;显著增高,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脂肪肝、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脂血症等。
28、麝香草酚絮状试验(TFT)
(-)-(+)。
同TTT试验类似。
29、硫酸锌浊度试验(ZnTT)
2-12单位(U)。
显著增高,常见于肝硬化、急性和慢性肝炎、肝细胞癌、自身免疫性肝炎、胶原性疾病、结核、类肉瘤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肿瘤等。降低,见于肝内和肝外胆汁瘀滞伴高度蛋白尿的疾病,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等。
30、黄疸指数(II)
2-6单位(U)。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先天性红细胞内在缺陷引起的各种溶血性疾病,异界由各种物理、药物、感染、免疫因素引导的溶血等;肝细胞性黄疸,如传染病、代谢疾病、肿瘤及药物、毒物等引起的肝细胞损害;阻塞性黄疸,如肿瘤、胆石症、肝管狭窄或梗阻等;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所致的黄疸等。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萎黄病、继发性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等。
31、血清总胆红素(TBIL)
成人5.13-18.81微摩/升(μmol/L),新生儿可达微摩/升。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等。
32、结合胆红素(CB)
3.4微摩/升(μmol/L)。
增高,表示经肝细胞处理和处理后胆红素从胆管的排泄发生障碍,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
33、非结合胆红素(UCB)
19微摩/升(μmol/L)。
增高,主要与各种溶血性疾病有关,常见于严重烫伤、败血症、疟疾、血型不合输血、脾功能亢进、恶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铅中毒等。
34、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
0-3.4微摩/升(μmol/L)。
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
35、间接胆红素(IBIL)
1.71-13.68微摩/升(μmol/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肝炎后间接胆红素过高血症等。
36、总胆汁酸(TBA)
3.8±2.96微摩/升(μmol/L)。
显著升高,见于急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原发性肝硬化和肝外阻塞性黄疸等。
37、鹅去氧胆酸(DCA)
25-纳摩/升(nmol/L)。
减少,见于肝实质损害,如肝硬化等。
38、靛青绿滞留试验(ICG)
0%-10%
增高,见于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变性、肝恶性肿瘤等。
39、透明质酸(HA)
放射免疫分析法±微摩/升(μmol/L)。
增高,见于肝硬化、伴肝硬化的肝癌、结缔组织病、尿毒症等。
40、血清脂蛋白X(LPX)
阴性
阳性,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瘀滞、胆管疾病、先天性胆管闭锁不全、急性肝炎早期、肝癌、恶性阻塞性黄疸、胆管结石等。
41、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
微克/升(μg/L)。
增高,主要见于各种肝病,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增高更为明显,并且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
42、血清Ⅳ型胶原(Ⅳ-C)
63-.8微克/升(μg/L)。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饮食注意事项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