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性骨炎是一种以骨质硬化为特点的非特异性炎症,有高度致密骨硬化现象。
以髂骨下2/3为著,关节间隙无改变。
发病部位:主要为骶髂关节-髂骨耳状面,可累及骶骨,多双侧发病。
病因病因不明,可能与妊娠、外伤、感染及劳损有关,近年来有部分学者认为本病为一种特殊类型缺血性坏死。
女性在妊娠后期、分娩时或分娩后,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周围韧带松弛,且髂骨本身及关节局部承受的异常应力增加,使得关节松动及稳定性降低;再加上骶骨倾斜角增大,骨盆向前下倾斜,附着于髂骨上的韧带对髂骨的牵拉影响了髂骨的血运,使局部血供减少而引起骨质出现致密性改变。
病理骶髂关节髂骨面关节软骨较骶骨面薄且以纤维软骨为主,软骨下骨含与软骨表面平行的哈氏系统,其排列与主要受力面垂直,变形性很强,异常刺激可使邻近骨髓水肿,导致软骨下硬化。
表现为受累部位骨组织数量增多(骨细胞密集),骨质致密,关节面边缘无侵蚀破坏。
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20~35岁的育龄妇女(年轻多产妇女),偶见男性。
多见于妊娠后期或产后,再次妊娠可复发。
实验室检查HLA-B27阴性。
不同程度下腰部或骶尾部疼痛不适,步行、站立负重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部分可出现下肢疼痛;疼痛不向坐骨神经方向放射。
骶棘肌多处于紧张状态,骨盆分离试验及“4”字试验阳性。患者血沉正常,且无细菌性炎症表现。
病情可控制且进展缓慢,有自限性。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
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中下部局限性硬化,骨质致密,位于骶髂关节下2/3处,一般局限为髂骨侧且多呈三角形;骶髂关节间隙清晰,关节面及骨质无破坏。
▍CT表现
双侧髂骨中下部耳状面均匀密度增高硬化区,呈三角形、扇形、宽条带状,与正常骨质分界清,关节面不累及,间隙清晰无改变,无骨质破坏及肿块,较X线可更好显示病变范围及骨质细微改变。
▍MR表现
双侧髂骨中下部,贴近骶髂关节的区域密度均匀三角形类骨样信号,关节面未受侵犯,关节间隙清晰,软骨面完整。
静止期:关节面下骨硬化,低信号,边界清(临床症状不明显,多为偶然发现)。
活动期:边界清的低信号,周边可见高信号模糊水肿带(临床症状明显,常因腰腿痛就诊)
鉴别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AS多为双侧病变,多见于青年男性。
临床症状:晨僵、活动后减轻;血沉增快,HLA-B27阳性有助于诊断。
髂骨耳状面下的密度欠均致密硬化区,边界欠清,软骨面破坏,皮质下可见虫蚀样、锯齿样改变。
早期关节间隙模糊,晚期关节间隙消失、骶髂关节骨性融合。
▍骶髂关节结核
单侧发病多见,常不对称。
影像改变以骨质破坏为主,可见高密度死骨影,病变同时累及髂骨、骶骨,关节间隙破坏消失。
晚期软组织见寒性脓肿及窦道,严重者可出现骶髂关节半脱位或强直。
若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有助于诊断。
▍骶髂关节退行性变
骶髂关节退行性变是中老年人多见的,以骨质增生为主的非炎性退行性疾病。
影像表现为骶髂关节边缘骨质增生硬化、骨赘形成,但无明显致密硬化影。
治疗致密性骨炎为妊娠、分娩及外伤后无症状性或自限性疾病,症状可于半年至数年后自行消失或缓解,而增生致密骨化则在3-20年后可能自行减轻或完全消失,治疗主要是对症和物理疗法。
症状轻者,可适当卧床休息,下床后宜用弹性围腰保护;症状严重者可服用止痛剂,并用支架保护,待疼痛减轻后鼓励患者做腹肌锻炼,并继续用弹性腰围保护。对有顽固性疼痛者,可考虑行骶髂关节融合手术。
精彩推荐:
+神经、头颈系统超全影像文章汇总
全网最全头颅影像解剖学,不容错过(更新版)
全网最全
全身大关节影像解剖,不容错过(更新版)
脊柱、脊髓解剖及常见疾病汇总(41篇)
乳腺解剖及影像学检查详细汇总
心胸系统文章汇总(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