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78岁。
主诉:进行性排尿困难10+年,加重10+天,伴全程肉眼血尿。
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困难,排尿等待,排尿不尽,尿线变细及尿频、尿急等症状,但无尿痛,肉眼血尿等。10天前上述症状加重明显,并伴尿频、尿急及全程肉眼血尿。外院CT提示膀胱肿瘤,未予特殊处理。
既往史:平素体健,无明显特殊。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沉渣:上皮细胞↑、尿红细胞↑及尿白细胞↑;中段尿培养:无细菌生长;肿瘤系列指标均(-)。
超声:B超:膀胱切面形态轮廓失常,膀胱左侧壁可见一个大小约36mm×31mm异常回声,突向膀胱腔内,呈不规则形,内部为低回声,并可见点状强回声,分布不均质,后方回声无变化,附着处膀胱壁回声带连续性中断。提示:膀胱左侧壁异常实性回声,性质待查,考虑膀胱肿瘤可能。
CT/MRI扫描:CT扫描信息:检查设备为ToshibaAquilionCT。扫描参数:电压kv,电流mA,层厚7mm,窗宽,窗位40。患者取仰卧位(充盈膀胱),扫描范围自双侧髂前上棘连线至耻骨联合下缘,先行CT平扫,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优维显(浓度为mgI/ml,按1.5ml/kg体重),以3.0ml/s流速,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后35s(动脉期)、60s(门脉期)及5min(延迟期)扫描,并对门脉期图片行MRP后处理,2mm薄层冠状位重组图像如图1~3。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C
病变起源于膀胱左侧壁,呈宽基底突向腔内生长,与正常膀胱壁分界不清,病变突破膀胱浆膜层,累及其周围脂肪间隙;但如图2中第二张图所示左侧输尿管显影良好,未见受累。
问题2:动态增强扫描示该病例的强化方式,正确的是?(单选)
A快进快出
B快进慢出
C慢进慢出
D慢进快出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B
如图1-2,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呈进一步强化,延迟期仍呈持续性强化,且强化程度及范围均较前增加,呈中度强化,病灶内斑片状低密度区渐进性强化并缩小。
问题3:根据以上临床资料及CT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单选)
A膀胱乳头状瘤
B膀胱癌
C膀胱平滑肌肉瘤
D膀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E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答案:E
手术所见:
膀胱左后壁见一肿物,大小约5×5cm,突向膀胱腔,质脆,用肿瘤钳钳夹表面突出之肿瘤并切除,基底出血不多,见其呈浸润性生长,周围黏膜轻度水肿,距输尿管口较远;沿切口向肿瘤方向切开膀胱壁,在距其大约2cm,沿肿瘤周围全层剪开膀胱,直至肿瘤完全切除。
病理所见:
膀胱左侧见一肿物,表面光滑,灰红色,局部灰黄,质中稍软;镜下见大量梭形细胞增生,呈编织状排列,细胞密集,生长活跃,见少数异型性,并伴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Vimentin(+++)、ALK(+++)、SMA(+++)、S-(-)、CD34(-)、CD(-)、Dog-1(-)、MyoD1(-)、Myoglobin(-)。
病理诊断:
(膀胱)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低度恶性)。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CT平扫示膀胱左侧壁不均匀增厚,局部一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宽基底与膀胱壁相连,主要突向腔内生长,部分突向腔外,大小约42mm×30mm×33mm;平扫密度不均,呈等、低混杂密度,内见分隔,增强扫描表现为“快进慢出”强化模式,即动脉期病变呈不均匀、轻度花环状强化,门脉期、延迟期仍持续性强化,强化范围较前扩大,强化程度较前明显,病灶内斑片状低密度区呈渐进性强化,坏死不明显。病变呈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膀胱壁分界不清,相应膀胱外周脂肪间隙模糊;相邻左侧输尿管膀胱壁内段未见受侵。
2本病例读片思路(1)定位诊断:定位明确,来源于膀胱左侧壁;主要突向腔内生长,部分突向腔外,生长方式与常见的黏膜起源的肿瘤不同,有源自粘膜下/肌层的可能性。
(2)定性诊断:本病例临床特点为老年男性,全程肉眼血尿伴尿频、尿急等症状。CT扫描示膀胱左侧壁增厚并软组织肿块形成,其余膀胱壁未见异常,首先可以排除感染性病变,主要往肿瘤方面来分析。因病变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缘毛糙,病变与相邻膀胱壁分界不清、突破浆膜层、周围脂肪间隙受累,可以定性为恶性或低度恶性,如:膀胱癌、膀胱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其中膀胱癌为膀胱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尤其是有血尿症状的老年男性,首先应考虑到膀胱癌的可能,但不支持点是膀胱癌多发生于膀胱三角区,肿瘤多向腔内突出,向腔外突出生长者少见,强化模式为“快进快出”,强化程度更高。其次需考虑间叶源性肿瘤:与本病例不同的是,膀胱平滑肌肉瘤血供较丰富但坏死更明显,强化模式为“快进快出”,可排除;渐进性强化模式提示纤维源性或血管源性肿瘤可能,不支持血管源性肿瘤的是该病变强化程度明显偏低;膀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根据其内部成分的不同,常表现为不同的强化模式,不支持点是其恶性度较高,多为中度强化,浸润性生长更明显,多累及邻近组织器官,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根据增强早期轻度花环状强化、“快进慢出”的强化模式、坏死少、周围脂肪间隙轻度浸润、无明显伴随恶性征象等特点,基本可对该病例做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初步诊断。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女性多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②CT平扫表现为较大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密度不均,边缘欠光整;
③增强扫描表现为“快进慢出”强化模式,即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呈进一步强化,花环状强化,延迟期仍持续而更明显强化。(据推测与病变内含有大量高密度及高成熟度的微细血管成分有关)。
④病变周围浸润及转移征象少见或轻微。
2鉴别诊断(1)膀胱癌:以老年男性患者多见,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及两侧壁,呈菜花状、息肉状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表面不光整,偶见小结节状、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常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模式,且中晚期易浸润周围脂肪间隙及邻近器官如:前列腺、精囊腺等,常合并周围淋巴结肿大,或远处转移。
(2)膀胱平滑肌肉瘤:好发于中年以上的成年人;肿瘤体积常较大,形态与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相似,增强扫描常表现为早期明显强化,但因肉瘤恶性程度高,肿瘤血管管壁不完整,对比剂容易漏出并随微小静脉回流,导致延迟期其强化快速降低;坏死较明显;病变进展较快,容易复发和转移。
(3)膀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老年男性,以膀胱后壁多见;CT常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中心坏死、液化明显,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强化,以周边强化为主,中心坏死区内残存的肿瘤实质可呈伪足样、间隔样同步强化,强化模式多样,部分表现为“快进慢出”者需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相鉴别,但因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易浸润、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且复发率和转移率均较高,可与后者鉴别。
病例供稿:医院莫蕾
专家点评
膀胱IMT较罕见,其CT征象特点为自膀胱壁向腔内/外突出生长的较大软组织肿块,膀胱壁周围无明显浸润表现,多无淋巴结受累或其它器官侵犯转移,且病变渐进性、延迟强化,结合患者相对年轻和(或)有盆腔手术史,可考虑本病。
点评专家:医院江新青教授
参考文献:
1.葛长峰,王伟根,粱文杰.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2(4):-.
2.钱斌,鲍健,陈宏伟等.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31(2):-.
3.马平,魏谨,高福平.原发膀胱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J].现代肿瘤医学,,21(2):-.
4.ThirayostNimmanon,PoonkiatRuengpoka.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oftheurinarybladderasapost-radiationsecondarycancer:acasereport[J].JMedCaseReports.,5:-.
快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