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定义心房麻痹指心房无电活动和机械收缩,以食管内和心腔内心电图心房波消失为主要特征。心房麻痹的体表心电图及腔内心电图,无可识别的P波和A波。
二
分类及病因心房麻痹的常见病因有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淀粉样变性、风湿性心脏病晚期、Ebstein畸形、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等。Bloomfild等将心房麻痹分三型,即一过型、临终型和持久型。一过型见于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高钾血症、心肌炎以及低氧血症等。有报道表明,在严重扩张型心肌病、过度左心房消融以及全身麻醉的患者中也会出现心房麻痹。临终前心房麻痹,为死亡前心律失常。持久型心房麻痹是长期心房肌损害和纤维化的结果,通常有房性心律失常,起始为暂时性心房麻痹,能自行恢复窦性心律,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后,体表心电图上心房电活动消失,但此时心腔内心电图仍可显示低振幅A波,对高电压起搏脉冲有反应,最后出现持久性心房麻痹。持久型心房麻痹常常由心肌病变或基因异常所致,如长期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肌营养不良症及Eistein畸形等。三
发病机制动物实验表明,超速抑制时心脏起搏细胞的钙超载抑制正常的起搏活动,导致传导功能下降。窦房结细胞间电耦联减少,细胞内钙增加又使细胞间电阻增大。慢性房性心动过速时,窦房结及其附属的起搏细胞很可能连续超速抑制,发生细胞内钙超载,使起搏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超速抑制突然终止时,窦房结和心房起搏细胞活动恢复慢和/或存在传出阻滞,最终导致心房麻痹。心房麻痹是多种病因引起心房肌局部或弥漫性变性、坏死、心肌纤维化,以及大量脂肪细胞集聚、淀粉样变等病理变化,使心房肌丧失电兴奋活动及机械收缩功能,心率缓慢,最终导致左室负荷增加,心排血量减少。随年龄增长,心功能逐渐下降,临床出现晕厥、心力衰竭、室上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四
临床表现除原发病表现外,主要表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右心衰竭,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水肿、呼吸困难或晕厥、猝死等。
五
诊断Baldwin等认为,体表心电图所有导联、食管及心腔内心内电图均无P波,QRS波群呈室上性,电刺激心房无反应,即可诊断心房麻痹。Patton等提出强调心房刺激无反应对诊断心房麻痹的重要性。Woollicroft等把永久性心房麻痹的诊断标准界定为,体表心电图上无P波或F、f波,心腔内标测无心房除极波;颈静脉波和右房测压记录无a波,QRS波呈室上性,起源于房室交界区或窦房结;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心房肌收缩活动;较高强度的电刺激不能产生心房激动。六
治疗一过型心房麻痹可针对病因治疗,有望转复为窦性心律。对于持久型心房麻痹,只能选择VVI起搏方式,AAI起搏方式无效,也不宜用DDD起搏方式。对于有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患者,则需要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以防止晕厥和猝死的发生。另外,患者还需长期口服抗凝剂,防止脑卒中和周围血管栓塞。需要注意的是,房颤患者复律后出现的心房麻痹多为暂时性,有必要在此阶段给予抗凝治疗,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更需格外注意的是,少数情况下,心房麻痹时交界区逸搏心律不规则,体表心电图类似房颤,直流电复律后容易出现心脏停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作者介绍林明宽,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心电生理介入,曾在中医院进修一年。目前担任《心血管病学进展》、《广东医学》、《实用心电学杂志》、《重庆医学》杂志、《中国医药导报》审稿专家。担任海南省绿色电生理联盟常委,海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心律失常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
1.刘英明,李田昌.心房静止.中国心血管杂志,,19(3):-.2.刘启明,周胜华,祁述善等.心房麻痹2例.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4(18):-.3.李波,黄兆铨,朱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植入后心房静止2例.心电与循环,,32(6):-.4.臧小彪,董颖雪,张树龙等.心房静止伴巨大心房起搏器更换一例.中华临床医师杂志,,6(2):-.5.谭琛,王波,崔俊玉.心房静止及研究进展.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3(4):-.6.杜云蕙,唐咏.心房静止2例.实用心电学杂志,,14(1):50.往期回顾干货丨聊聊房颤与甲亢那些事~
干货丨房颤患者夜尿增多,为什么?干货丨短PR间期综合征,是咋回事?干货丨心电图低电压,你了解吗?干货丨室早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要点一文总结干货丨浅谈睡眠呼吸暂停与房颤,切莫忽视"打呼噜"干货丨警惕沉默的"杀手"——无症状房颤干货丨聊聊房室分离、室房分离那些事干货丨心脏为什么会出现摇摆?干货丨室上速导致蝉联现象的机制干货丨R波递增不良,究竟是咋回事?干货丨间歇性预激,是怎么回事?干货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及急诊处理要点进展丨运动与房颤,二者关系细分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