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可分为两类,即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或称实验核医学。
中文名
核医学
外文名
NuclearMedicine
又名
原子医学
起源时间
年
专家解读
核医学的安全性核医学所带来的辐射剂量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因而不会对受检者造成危害。
医疗百科致力于权威医学知识的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万卫星丨主任医师
医院核医学科撰写
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疾病概况科普文章(1)目录1简介
2起源
3内容
4研究
5定义
6应用
7原理
8药物活性
9辐射消毒
10核医学的卫生防护
11图书信息
12内容简介
13教材信息
?第八版基本信息
?第七版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基本信息中文名
核医学
外文名
NuclearMedicine
又名
原子医学
起源时间
年
起源地点
法国
应用领域
诊断、治疗和医学
发现者
Becquerel
简介核医学
核医学又称原子医学。是指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核辐射在医学上的应用。在医疗上,放射性同位素及核辐射可以用于诊断、治疗和医学科学研究;在药学上,可以用于药物作用原理的研究、药物活性的测定、药物分析和药物的辐射消毒等方面。
起源年法国物理学家Becquerel发现铀的放射性,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在研究铀盐时,发现铀能使附近包在纸包的感光胶片感光,由此断定铀能不断地自发地放射出某种看不见的、穿透力强的射线)。
内容核医学
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可分为两类,即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或称实验核医学 。前者又与临床各科紧密结合并互相渗透。核医学按器官或系统又可分为心血管核医学、神经核医学、消化系统核医学、内分泌核医学、儿科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等。70年代以来由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发展,以及放射性药物的创新和开发,使核医学显像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它和CT、核磁共振、超声技术等相互补充、彼此印证,极大地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水平,故核医学显像是近代临床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核医学(experimentalnuclearmedicine)和临床核医学(clinicalnuclearmedicine)两部分。
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invivo)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invitro)诊断法;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治疗。
研究相关书籍
早在年,海韦希就应用放射性元素作为化学及物理学的示踪剂。年他利用Pb在豆类植物进行生物示踪实验;年用氘水测全身含水量,第一次在人体应用稳定性核素;年他首次用P于生物示踪研究;同年,又创立了中子活化分析法,所以,在核医学界,海韦希被称为“基础核医学之父”,年获诺贝尔奖。布卢姆加特则有“临床核医学之父”之称,他在年将氡气注射到外周血管,然后从体外探测放射性到达远端某一器官或组织的时间,以观察其血流速度。核医学对病人安全、无创伤,它能以分子水平在体外定量地、动态地观察人体内部的生化代谢、生理功能和疾病引起的早期、细微、局部的变化,提供了其他医学新技术所不能替代的既简便、又准确的诊断方法。
定义核医学:heyixue;NuclearMedicine;?????(nuclearmedicine)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生物医学理论的学科。
应用这种诊断方法一般具有灵敏、简便、安全、无损伤等优点,用途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组织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检查,都可应用。最常用的同位素诊断可分为三类。
鉴定证书
①体外脏器显像。有些试剂会有选择性地聚集到人体的某种组织或器官。以发射γ射线的同位素标记这类试剂,将该试剂给患者口服或注射后,利用γ照相机等探测仪器,就可以从体外显示标记试剂在体内分布的情况,了解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例如硫化Tc胶体经注射进入血液后,能被肝脏的枯氏细胞摄取,探测仪器在体外的记录可显示出肝脏放射性物质的分布,从而可判断肝脏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肝脏是否正常,有无肿块等等。这种检查已成为肝癌诊断的不可缺少的方法。目前脏器显像已广泛用于肝、脑、心、肾、肺等主要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检查。
同位素脏器显像不但反映脏器形态,而且可显示脏器的生化或生理功能。例如,肝闪烁图反映肝细胞吞噬功能、脑闪烁图反映血脑屏障功能、肺扫描则反映肺灌注或通气功能。闪烁照相还能够对某一器官连续摄影,使医生能够对器官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核医学
发射计算机断层仪是体外显像的一种先进工具。用它可灵敏地观察到同位素在人体内任一平面的分布,也可以从许多断层影像重现三维形象。采用适当标记试剂时,连闭上眼睛所引起的脑中一定区域内血流量或葡萄糖代谢的细微变化,都可用此仪器测定出来。它在早期诊断疾病上很有发展前途。
②脏器功能测定。测定器官功能的同位素方法。例如,测定甲状腺摄I离子的数量和速度,以检查甲状腺功能状态;在注射(碘-)-邻碘马尿酸后,用探测仪器同时记录两侧肾区放射性起落变化曲线,以检查两侧肾脏血流情况、肾小管分泌功能和输尿管通畅程度;在注Cr标记的红细胞后,测定血中放射性消失的速度,以查出红细胞寿命等。
③体外放射分析。用竞争放射分析这种超微量分析技术,可以准确测出血、尿等样品中小于10~10克的激素、药物、毒物等成分。用这种方法测定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已达到数百种。中国曾把这种技术用于妊娠早期检查、献血员肝炎病毒检查、肝癌普查等。另外,还可以通过中子活化分析测出头发、指甲、血、尿等样品中的各种微量元素,用来诊断微量元素异常所引起的一些疾病。
核射线有杀伤细胞的能力。用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内服同位素疗法中最成功的例子。I的β射线可有效地将甲状腺组织破坏,等于进行了一次“无刀手术”P常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还可采用放射性磷、锶等同位素敷贴疗法治疗血管瘤、湿疹、角膜炎症等浅表部位的皮肤病和眼科疾病。此外,钴治疗机、电子感应加速器、直线加速器等外照射治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在癌症治疗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0%左右,而且遍及癌症的绝大部分病种。
原理核医学
几乎所有新药,在试用于临床之前,都要用同位素加以标记,以研究药物代谢的各种问题:
①药物在胃肠道或注射部位的吸收;
②药物排出的途径及速度;
③药物在体内的转变,包括代谢产物的数目、性质和排出率;
④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器官中或亚细胞结构内的浓集和穿透情况;
⑤确定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并评价其药理作用。例如,可以用小动物整体切片的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标记药物在整个动物的各个组织器官中的定位和时相变化。
药物活性常用放射性试剂在体内的转移,转变情况作为某种生理、生化功能的指标,观察药物对该指标的影响,以评价药物的药理活性。例如,可用放射性磷在患佝偻病大鼠骨骼中的沉积量,测定维生素D的强度;Rb被心肌摄取的程度反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初步筛选可能用于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等。
药物分析 竞争放射分析是定量监测血中药物浓度的可靠方法,既可发现患者有否服用毒性药物,又可保证冶疗中有效而又安全地用药。也可用同位素稀释法测定杀虫药、抗菌素或其他药物在某批产品中的准确含量。
辐射消毒大Co源的γ射线, 或电子直线加速器的高能电子束,都有杀死微生物的效应,都可用于辐射消毒。辐射消毒无须加热,故又称为“冷消毒”。许多不耐热的药品,如抗菌素、激素、酶制剂、抗凝剂、血浆、维生素、固醇类、咖啡因、吗啡、一些眼药膏等,最好用辐射消毒。另一种方法是将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加到针剂中,进行内部照射,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核医学的卫生防护1.工作人员应了解有关放射性核素的基本知识和临床知识,并熟悉各项工作常规,按有关规定考核合格、体验合格,并按国家规定持有放射性工作许可证方可正式参加操作。
2.医用核素室的建筑大体分为:清洁区(办公室、会议室);工作区(测量室、扫描室、示踪室等);活性区(注射室、储源室、分装室、洗涤室、病室等)。工作区与活性区应根据放射性强度不同,进一步区分为高、中、低活性区。清洁区与活性区、工作区之间应有卫生通过间及清洁、洗消设施;清洁区与活性区应各有独立通道与外界相通,有各自的卫生间分别供工作人员与患者出入及使用。
3.工作人员进入活性区应穿戴防护用品,离开高活性操作区前应通过卫生通过间进行清洁处理。
4.营具、装备、清洁工具等均须按区固定使用,不得混淆;核医学科内各项清洁方法一律采用湿洁法,以防尘土飞扬。
5.核医学工作室必须配备放射性固、液、气体放射性废物处理及(或)存放设施;患者所用物品应固定使用,排泄物和接触到排泄物的敷料、棉花、纸张等,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进行放射性核素(放射药物)操作,包括制备、分装、应用、存贮等,应在专门的操作间实施;其中开放式高活性操作(发生器淋洗、标记、分装)应在专用通风橱内进行;高活性操作间应有必要的洗消、通风等防护装备。
7.活性工作区内不得进食、饮水、住宿(接受特殊检查的患者除外)。
8.清洁区及其他非活性区内不得进行放射性核素操作,不得携入带有放射性的物质、器具,已使用过放射性药物的患者亦不得进入,以防止放射性污染。
9.所有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必须自觉遵守有关防护规定与操作规则,并有义务主动参与放射性工作场所的管理、监督,及在有特殊情况时及时向上级及有关部门报告。
10.严格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工作。未经允许,不得随意更改投给患者的示踪剂剂量、检查(显像)条件。
图书信息书名:核医
学
作 者:王伯岺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6月22日
ISBN:0
开本:16开
定价:49.80元
内容简介1.结合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简单的核物理知识2.结合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核医学的基础知识。3.结合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电离辐射的基础知识和防护知识4.免疫竞争分析技术,包括非放免技术。5.全身各系统显像。6.正电子核素显像。7.核素治疗,包括目前已经成熟的方法。
教材信息第八版基本信息作者:李少林,王荣福 主编
核医学第八版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3-1
版次:8页数:字数:
印刷时间:-3-1开本:大16开纸张:胶版纸
印次:1ISBN:4包装:平装
第七版基本信息书名:核医学
封面
.
作者:李少林、王荣福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
出版时间:-6
书籍类别:R·
开本:16
内容简介新编第7版《核医学》教材力求能反映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果,能反映核医学的发展和前沿,要能够适应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挑战以及新教育思想的需要,本套教材编写中还注意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医学生运用核医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第7版《核医学》还坚持卫生部临床医学统编教材的优良传统和编写风格,体现本套教材的延续性。
在本书的相关章节中,增加了比较影像学内容。尽量采用PET/CT,SPECT/CT融合图或在核医学显像图中增加CT、MRI、X线片。正文中也增加了对比分析CT、MRI、X线片对该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主要特点、意义以及和PET、SPECT配合的意义。
在部分章节中尝试编写适应PBL教学的教材。以问题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以PET或SPECT为中心,采取多种形式融人本书中,一步步引出核医学检查或治疗的必须、优势、原理、方法、临床应用价值评价等。
目录绪论
第一节 学科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核医学的发展
第三节 怎样学习核医学
第一章 核物理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
二、稳定性与放射性核素
第二节 放射性衰变
一、核衰变类型
二、核衰变规律
第三节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二、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仪器
第一节 核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
一、核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
二、体外样本测量仪器及辐射防护仪器
第二节 Y照相机、
一、Y照相机基本结构
二、Y照相机工作原理
第三节 SPECT及双探头符合探测
一、SPECT基本结构
二、SPECT工作原理
三、SPECT成像特点
四、SPECT数据采集和断层图像重建
五、双探头符合探测
第四节 PET、PET/CT及图像融合技术
一、PET基本结构及原理
二、PET/CT及图像融合技术
三、小动物PET
第五节 脏器功能测定仪器
一、甲状腺功能测定仪
二、肾图仪
三、多功能仪
第三章 放射性药物.
第一节 放射性药物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 诊断用放射性药物
第三节 治疗用放射性药物
第四节 PET放射性药物
第五节 放射性药物中的核素来源
第六节 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第四章 辐射防护.
第一节 辐射剂量单位
一、照射量
二、吸收剂量
三、当量剂量
第二节 作用于人体的放射源
一、天然本底辐射
二、医疗照射
三、其他人工辐射
第三节 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一、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效应
二、辐射损伤的化学基础
第四节 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一、辐射防护的原则
二、外照射防护措施
三、内照射防护
第五节 核医学工作人员和患者受辐射剂量比较
一、临床核医学检查受照剂量与其他临床检查项目比较
二、临床核医学检查受照剂量与天然本底辐射比较
三、核医学工作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分析
第六节 核医学诊断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第五章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与显像.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一、示踪原理
二、方法学特点
三、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一、方法学原理
二、显像类型与特点
三、图像分析要点
四、放射性核素显像特点
第六章 体外分析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第八章 必血管系统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第十章 呼吸系统
第十一章 骨骼系统
第十二章 肿瘤显像
第十三章 炎症显像
第十四章 消化系统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
第十六章 血液和淋巴显像
第十七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
中英文名词对照
核医学科编辑
核医学科,利用核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医院主要医技科室之一,主要开展核医学检查项目,是辅助临床科室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文名
核医学科
业务
影像与功能诊断标记免疫分析
意义
辅助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有效手段
治疗的疾病
肿瘤、冠心病、肾脏疾病
目录1简介
2业务
简介编辑
核医学科是利用核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医院主要医技科室之一,主要开展核医学检查项目,是辅助临床科室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拥有SPECT、甲状腺功能测定仪等一批先进的设备。本科开展的临床各项诊治工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甲状腺疾病、肿瘤、冠心病、肾脏疾病等的显像诊断及甲亢、骨转移癌的治疗有一定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医疗和社会效益。
业务编辑
1.影像与功能诊断:利用18F-FDG、67Ga、99mTc-MIBI、99mTc(V)-DMS、I-MIBG、I等各种肿瘤显像剂进行全身各部位肿块的定性、肿瘤分期、治疗计划辅助定位、疗效分析、随访,诊断复发或转移,开展全身骨骼、腮腺、甲状腺、胸腹部等重要脏器显像、血管瘤鉴别、胃肠道出血定位、肿瘤多药耐药分析、肿瘤乏氧区域定位,淋巴瘤、乳腺癌、宫颈癌和直肠癌前哨或常规淋巴结显像,甲状腺、肾脏和心脏的功能分析。
2.标记免疫分析:开展AFP、CEA、CA、CA、CA、CA、CA50、CA、SCCA、SYFRA21-1、NSE、TSGF、PSA、FPSA、FT3、FT4、TSH、TGA、TPOA、TG、CT、PTH、T、E2、PRL、LH、FSH、HCG-β、β2MG、SMb、CKMB、TnI等肿瘤标志物、激素和心肌酶谱检测,判断肿瘤来源、转移或复发、治疗效果和正常组织损伤情况。每天~每周报告1次。
3.放射性核素治疗:用Sm-EDTMP、89SrCl、99Tc-MDP、I、32P胶体等放射性药物,进行骨转移性肿瘤、甲状腺功能自主性腺瘤、甲亢和恶性胸腹水等治疗,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4.核医学肿瘤普查:利用上述设备和方法,进行全身、无创性和快速的肿瘤普查。
核医学科是什么核医学科,利用核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医院主要医技科室之一,主要开展核医学检查项目,是辅助临床科室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
核医学科是利用核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医院主要医技科室之一,主要开展核医学检查项目,是辅助临床科室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拥有SPECT、甲状腺功能测定仪等一批先进的设备。本科开展的临床各项诊治工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甲状腺疾病、肿瘤、冠心病、肾脏疾病等的显像诊断及甲亢、骨转移癌的治疗有一定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医疗和社会效益。
1.影像与功能诊断:利用18F-FDG、67Ga、99mTc-MIBI、99mTc(V)-DMS、I-MIBG、I等各种肿瘤显像剂进行全身各部位肿块的定性、肿瘤分期、治疗计划辅助定位、疗效分析、随访,诊断复发或转移,开展全身骨骼、腮腺、甲状腺、胸腹部等重要脏器显像、血管瘤鉴别、胃肠道出血定位、肿瘤多药耐药分析、肿瘤乏氧区域定位,淋巴瘤、乳腺癌、宫颈癌和直肠癌前哨或常规淋巴结显像,甲状腺、肾脏和心脏的功能分析。
2.标记免疫分析:开展AFP、CEA、CA、CA、CA、CA、CA50、CA、SCCA、SYFRA21-1、NSE、TSGF、PSA、FPSA、FT3、FT4、TSH、TGA、TPOA、TG、CT、PTH、T、E2、PRL、LH、FSH、HCG-β、β2MG、SMb、CKMB、TnI等肿瘤标志物、激素和心肌酶谱检测,判断肿瘤来源、转移或复发、治疗效果和正常组织损伤情况。每天~每周报告1次。
3.放射性核素治疗:用Sm-EDTMP、89SrCl、99Tc-MDP、I、32P胶体等放射性药物,进行骨转移性肿瘤、甲状腺功能自主性腺瘤、甲亢和恶性胸腹水等治疗,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4.核医学肿瘤普查:利用上述设备和方法,进行全身、无创性和快速的肿瘤普查。
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至于核医学科,就是利用核医学技术诊断和治疗的科室。通俗的说,核医学科大致包含两个内容:1、诊断。2、治疗就诊断来说,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血液等标本,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药物,对标本中的某种物质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来测定患者体内是否有某种物质或者某种物质的多少,来提示是否可能患有某种疾病。(对于患者来说,也是抽血啊之类的,然后化验,只不过化验的方式不同于普通的检验科)。二是通过大型仪器,一般是SPECT/CT或者PET/CT,来对患者进行检查。(对于患者来说,是分不清这个机器和CT、核磁的区别的,但是本质上完全不同)这个检查的项目就比较多,相同点是检查前都要注射某种短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药物,该药物一般在24-48小时完全代谢(完全代谢指的是与正常人没注射药物的人大致相同)。治疗目前常见的开展项目有三种:1、甲亢的放射性核素治疗。2、骨转移瘤的治疗。3、放射性粒子植入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当然也与其它的,医院不多,病人量也比较少。如果你看完上面这段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开展项目都需要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又称为核素,所以这个技术叫核医学,科室叫核医学科。
核医学技术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核医学技术(nuclearmedicinetechnology)是利用非天然同位素(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及核射线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和疾病诊疗的一项技术。核医学技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本世纪60年代已得到广泛应用。
中文名
核医学技术
时间
年
发明者
Becquerel
性质
感光胶片感光
目录1起源
2分类
?生物示踪技术
?超微量放射分析技术
?放射性核素显像
?内照射治疗
3应用
起源编辑
年法国物理学家Becquerel发现铀的放射性,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在研究铀盐时,发现铀能使附近包在纸包的感光胶片感光,由此断定铀能不断地自发地放射出某种看不见的、穿透力强的射线)。
分类编辑
核医学技术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生物示踪技术通过追踪非天然同位素来揭示天然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或离体组织中吸收、运转、代谢和排泄等规律的方法。利用这种技术已经揭示了许多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包括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复制和脱氧核糖核酸(DNA)遗传信息的转录,是分子生物医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
超微量放射分析技术放射性测量的探测极限比一般物理化学方法小3~6个数量级,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测样品不需化学分离和提纯,因此十分灵敏简便。常用的技术有:竞争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同位素稀释法。竞争放射分析包括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放射分析(IRMA)和放射受体分析。本技术已能测定多种体内微量物质,是医学研究、疾病诊断、药物血浓度监测、计划生育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以脏器内、外或正常组织与病变之间的放射性浓度差别为基础的脏器或病变的显像方法。它主要提供与放射性分布有密切关系的血流、功能和代谢信息,与主要以显示形态结构的X射线CT、MRI、超声检查等不同,是一种功能性显像,常可在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之前显示异常而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在心、脑、肿瘤的代谢研究和疾病诊断方面有特殊价值。
内照射治疗将放射性核素选择性地引入病变,利用其发射的β射线杀伤生长活跃的癌细胞或其他病理组织,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本法的适应症不多,但疗效较高,毒副作用较小。
应用编辑
这种诊断方法一般具有灵敏、简便、安全、无损伤等优点,用途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组织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检查,都可应用。最常用的同位素诊断可分为三类。
1、体外脏器显像。有些试剂会有选择性地聚集到人体的某种组织或器官。以发射γ射线的同位素标记这类试剂,将该试剂给患者口服或注射后,利用γ照相机等探测仪器,就可以从体外显示标记试剂在体内分布的情况,了解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例如硫化Tc胶体经注射进入血液后,能被肝脏的枯氏细胞摄取,探测仪器在体外的记录可显示出肝脏放射性物质的分布,从而可判断肝脏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肝脏是否正常,有无肿块等等。这种检查已成为肝癌诊断的不可缺少的方法。目前脏器显像已广泛用于肝、脑、心、肾、肺等主要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检查。
同位素脏器显像不但反映脏器形态,而且可显示脏器的生化或生理功能。例如,肝闪烁图反映肝细胞吞噬功能、脑闪烁图反映血脑屏障功能、肺扫描则反映肺灌注或通气功能。闪烁照相还能够对某一器官连续摄影,使医生能够对器官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发射计算机断层仪是体外显像的一种先进工具。用它可灵敏地观察到同位素在人体内任一平面的分布,也可以从许多断层影像重现三维形象。采用适当标记试剂时,连闭上眼睛所引起的脑中一定区域内血流量或葡萄糖代谢的细微变化,都可用此仪器测定出来。它在早期诊断疾病上很有发展前途。
2、脏器功能测定。测定器官功能的同位素方法。例如,测定甲状腺摄I离子的数量和速度,以检查甲状腺功能状态;在注射(碘-)-邻碘马尿酸后,用探测仪器同时记录两侧肾区放射性起落变化曲线,以检查两侧肾脏血流情况、肾小管分泌功能和输尿管通畅程度;在注Cr标记的红细胞后,测定血中放射性消失的速度,以查出红细胞寿命等。
3、体外放射分析。用竞争放射分析这种超微量分析技术,可以准确测出血、尿等样品中小于10~10克的激素、药物、毒物等成分。用这种方法测定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已达到数百种。中国曾把这种技术用于妊娠早期检查、献血员肝炎病毒检查、肝癌普查等。另外,还可以通过中子活化分析测出头发、指甲、血、尿等样品中的各种微量元素,用来诊断微量元素异常所引起的一些疾病。
核射线有杀伤细胞的能力。用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内服同位素疗法中最成功的例子。I的β射线可有效地将甲状腺组织破坏,等于进行了一次“无刀手术”P常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还可采用放射性磷、锶等同位素敷贴疗法治疗血管瘤、湿疹、角膜炎症等浅表部位的皮肤病和眼科疾病。此外,钴治疗机、电子感应加速器、直线加速器等外照射治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在癌症治疗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0%左右,而且遍及癌症的绝大部分病种。
分子核医学锁定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分子核医学(molecularnuclearmedicine)是利用核医学技术研究生物体中分子水平的变化,从而了解其功能变化的新型学科。重点是分子标志物的鉴别及应用。如肿瘤细胞是具有某种细胞分子标志物的受体,因此用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这种分子标志物进行显像就可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诊断。[1]
中文名
分子核医学
外文名
molecularnuclearmedicine
简述
新的核医学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
代谢显像、受体显像等
目录1概念解释
2应用领域
?神经系统显像
?心血管显像
?肿瘤组织显像
概念解释分子核医学是核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核医学分支学科。分子核医学是应用核医学的示踪技术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阐明病变组织受体密度与功能的变化、基因的异常表达、生化代谢变化及细胞信息传导等,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的研究提供分子水平信息。
分子识别是这一新兴领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抗原与抗体的结合、配体与受体结合、多肽类药物与相应靶细胞的结合、反义探针与癌基因的结合以及酶与底物的结合都是以分子识别为基础。
当前分子核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代谢显像、受体显像、放射免疫显像、反义与基因显像、凋亡显像等。
应用领域神经系统显像中枢神经系统的显像。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是实现脑功能的物质基础,而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是特有的脑神经细胞受体,利用基于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和PET(正电子发射断层仪)的分子核医学技术有可能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受体的活动,这有助于揭示脑功能的实质、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多种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患病机理及治疗效果。一个典型例子是应用11C标记的N–甲基螺环呱啶酮进行脑多巴胺受体显像。结果显示,基底神经节对这种11C标记的分子有较高的亲和力,而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基底神经节多巴胺受体受损,揭示了多巴胺受体与帕金森氏病有关,从而开创了对人类一些脑功能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迟发性运动障碍、老年痴呆症、亨廷顿氏病、帕金森氏病等)进行诊断和病理生理研究的可能性。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脑代谢的研究,分子核医学的出现使人体脑代谢的研究成为现实。应用最广的是用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正常情况下,18F–FDG在大脑两侧的分布均匀。然而在人脑代谢活动中(如学习、记忆、表达、听觉等),其分布会发生变化。因此在人脑高级神经活动研究中,分子核医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1]
心血管显像心血管系统的显像。利用放射性核素[如99Tcm(或99Tc*)、Tl等]标记的化合物可用于诊断冠心病,更可用于评价心肌梗死后残存部分究竟已坏死还是处于“冬眠”状态。[1]
肿瘤组织显像肿瘤组织的显像。利用11C、18F等标记的化合物可了解肿瘤的代谢情况,这对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肿瘤复发与辐射坏死的判别以及放疗和化疗的效果确认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
参考资料
1.class="gotopanchor"name="refIndex_1_"style="color:rgb(,,);width:15px;height:14px;overflow:hidden;display:inline-block;margin-right:4px;float:left;margin-top:3px;background:url(" 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可分为两类,即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或称实验核医学。 又称原子医学。是指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核辐射在医学上的应用。在医疗上,放射性同位素及核辐射可以用于诊断、治疗和医学科学研究;在药学上,可以用于药物作用原理的研究、药物活性的测定、药物分析和药物的辐射消毒等方面。
核医学的任务是用核技术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核医学诊断技术包括脏器显像、功能测定和体外放射免疫分析。在进行脏器显像和/或功能测定时,医生根据检查目的,给病人口服或静脉注射某种放射性示踪剂,使之进入人体后参与体内特定器官组织的循环和代谢,并不断地放出射线。这样我们就可在体外用各种专用探测仪器追踪探查,以数字、图像、曲线或照片的形式显示出病人体内脏器的形态和功能。核医学显像方法简单、灵敏、特异、无创伤性、安全(病人所受辐射剂量低于一次X摄片所受剂量)、易于重复、结果准确、可靠,并能反映脏器的功能和代谢,因此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骨显像骨显像对骨肿瘤、骨转移肿瘤诊断比X线片检查可早3~6个月,但要注意本法是高灵敏度、低特异性。静脉注射显像剂,静待2-3小时,此时未进入骨组织的显像剂大多已从肾脏排泄、血液内放射性作为本底已明显降低,骨骼显像清晰。动态骨显像:是指三时相的骨显像技术。三时相显像技术是在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于不同时间进行多次显像,分别采集血流、血池及延迟(静态)骨显像的资料,Tc-MDP“弹丸”式静脉注射后立即以2秒一帧的速度连续采集一分钟,获得病变部位及其对称部位的动脉灌注系列影像,此时可见大动脉及二级动脉陆续显像,随即逐渐显示软组织轮廓。
编辑摘要
目录1临床意义
2注意事项
3检查过程
4相关疾病
5相关症状
临床意义/骨显像编辑1、寻找癌瘤的骨转移源。
2、病人主诉局部骨痛,排除骨瘤及其它骨骼疾患。
3、观察移植骨的血运及成活情况。
4、确定放射治疗的照射野、截肢范围和活检前定位。
5、判断X线难以发现的细微骨折,并区分陈旧性或新近性压缩性椎体骨折。
6、早期诊断骨髓炎、骨关节疾病和某些代谢性骨病。
7、对原因不明的血清碱性或酸性磷酸酶增高的病人,排除骨骼病变。
8、随访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运状况和诊断幼年变形性软骨炎。
9、诊断正常骨外的骨化组织或病变(如异位骨、骨化性肌炎)。
注意事项/骨显像编辑检查前准备:无需特殊准备。但要排净尿液,注意不要让尿液污染患者的衣物和身体。
检查时:听医生嘱咐多喝水,成年人在注射显像剂后2h内饮水应达到~ml。
检查过程/骨显像编辑检查过程:
常规骨显像:是指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2-3小时全身或局部的静态骨显像。静脉注射显像剂,静待2-3小时,此时未进入骨组织的显像剂大多已从肾脏排泄、血液内放射性作为本底已明显降低,骨骼显像清晰。由于骨显像剂在正常人全身骨骼中分布不均匀,故采用比较左、右两侧对称部位放射性的方法来鉴别病变部位和正常骨组织。
动态骨显像:是指三时相的骨显像技术,三时相显像技术是在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于不同时间进行多次显像,分别采集血流、血池及延迟(静态)骨显像的资料,Tc-MDP“弹丸”式静脉注射后立即以2秒一帧的速度连续采集一分钟,获得病变部位及其对称部位的动脉灌注系列影像,此时可见大动脉及二级动脉陆续显像,随即逐渐显示软组织轮廓。
相关疾病/骨显像编辑Marie-Bamberger综合征,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维生素D缺乏神经病,老年人骨质疏松,老年挛缩,骨疣,桡骨骨折,外伤性骨化性肌炎,骨质增生,多发性骨髓瘤
相关症状/骨显像编辑骨压痛,瘀肿,刺痛,中心性钙化,腕关节囊状的突起,腕关节结节样的突起,石骨症,骨脆,骨刺形成,骨斑点
核医学编辑词条
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可分为两类,即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或称实验核医学。在医疗上,放射性同位素及核辐射可以用于诊断、治疗和医学科学研究;在药学上,可以用于药物作用原理的研究、药物活性的测定、药物分析和药物的辐射消毒等方面。
快速导航知乎精选
起源地点法国中文名核医学作者王荣福出版日期年12月1日ISBN3开本16起源时间年又名原子医学品牌博库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年12月1日)页数页语种简体中文展开内容
概况
知乎精选最新
目录1简介
2内容
3起源
4研究
5定义
6应用
7原理
8药物活性
9辐射消毒
10核医学的卫生防护
11图书信息
12内容简介
13教材信息
第八版基本信息
第七版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14编辑推荐
15序言
1简介编辑
核医学又称原子医学。是指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核辐射在医学上的应用。在医疗上,放射性同位素及核辐射可以用于诊断、治疗和医学科学研究;在药学上,可以用于药物作用原理的研究、药物活性的测定、药物分析和药物的辐射消毒等方面。
2内容编辑
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可分为两类,即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或称实验核医学 。前者又与临床各科紧密结合并互相渗透。核医学按器官或系统又可分为心血管核医学、神经核医学、消化系统核医学、内分泌核医学、儿科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等。70年代以来由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发展,以及放射性药物的创新和开发,使核医学显像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它和CT、核磁共振、超声技术等相互补充、彼此印证,极大地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水平,故核医学显像是近代临床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核医学(experimentalnuclearmedicine)和临床核医学(clinicalnuclearmedicine)两部分。
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invivo)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invitro)诊断法;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治疗。
3起源编辑
年法国物理学家Becquerel发现铀的放射性,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在研究铀盐时,发现铀能使附近包在纸包的感光胶片感光,由此断定铀能不断地自发地放射出某种看不见的、穿透力强的射线)。
4研究编辑
早在年,海韦希就应用放射性元素作为化学及物理学的示踪剂。年他利用Pb在豆类植物进行生物示踪实验;年用氘水测全身含水量,第一次在人体应用稳定性核素;年他首次用P于生物示踪研究;同年,又创立了中子活化分析法,所以,在核医学界,海韦希被称为“基础核医学之父”,年获诺贝尔奖。布卢姆加特则有“临床核医学之父”之称,他在年将氡气注射到外周血管,然后从体外探测放射性到达远端某一器官或组织的时间,以观察其血流速度。核医学对病人安全、无创伤,它能以分子水平在体外定量地、动态地观察人体内部的生化代谢、生理功能和疾病引起的早期、细微、局部的变化,提供了其他医学新技术所不能替代的既简便、又准确的诊断方法。
5定义编辑
核医学:heyixue;NuclearMedicine;?????(nuclearmedicine)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生物医学理论的学科。
6应用编辑
这种诊断方法一般具有灵敏、简便、安全、无损伤等优点,用途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组织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检查,都可应用。最常用的同位素诊断可分为三类。
①体外脏器显像。有些试剂会有选择性地聚集到人体的某种组织或器官。以发射γ射线的同位素标记这类试剂,将该试剂给患者口服或注射后,利用γ照相机等探测仪器,就可以从体外显示标记试剂在体内分布的情况,了解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例如硫化Tc胶体经注射进入血液后,能被肝脏的枯氏细胞摄取,探测仪器在体外的记录可显示出肝脏放射性物质的分布,从而可判断肝脏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肝脏是否正常,有无肿块等等。这种检查已成为肝癌诊断的不可缺少的方法。目前脏器显像已广泛用于肝、脑、心、肾、肺等主要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检查。
同位素脏器显像不但反映脏器形态,而且可显示脏器的生化或生理功能。例如,肝闪烁图反映肝细胞吞噬功能、脑闪烁图反映血脑屏障功能、肺扫描则反映肺灌注或通气功能。闪烁照相还能够对某一器官连续摄影,使医生能够对器官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发射计算机断层仪是体外显像的一种先进工具。用它可灵敏地观察到同位素在人体内任一平面的分布,也可以从许多断层影像重现三维形象。采用适当标记试剂时,连闭上眼睛所引起的脑中一定区域内血流量或葡萄糖代谢的细微变化,都可用此仪器测定出来。它在早期诊断疾病上很有发展前途。
②脏器功能测定。测定器官功能的同位素方法。例如,测定甲状腺摄I离子的数量和速度,以检查甲状腺功能状态;在注射(碘-)-邻碘马尿酸后,用探测仪器同时记录两侧肾区放射性起落变化曲线,以检查两侧肾脏血流情况、肾小管分泌功能和输尿管通畅程度;在注Cr标记的红细胞后,测定血中放射性消失的速度,以查出红细胞寿命等。
③体外放射分析。用竞争放射分析这种超微量分析技术,可以准确测出血、尿等样品中小于10~10克的激素、药物、毒物等成分。用这种方法测定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已达到数百种。中国曾把这种技术用于妊娠早期检查、献血员肝炎病毒检查、肝癌普查等。另外,还可以通过中子活化分析测出头发、指甲、血、尿等样品中的各种微量元素,用来诊断微量元素异常所引起的一些疾病。
核射线有杀伤细胞的能力。用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内服同位素疗法中最成功的例子。I的β射线可有效地将甲状腺组织破坏,等于进行了一次“无刀手术”P常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还可采用放射性磷、锶等同位素敷贴疗法治疗血管瘤、湿疹、角膜炎症等浅表部位的皮肤病和眼科疾病。此外,钴治疗机、电子感应加速器、直线加速器等外照射治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在癌症治疗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0%左右,而且遍及癌症的绝大部分病种。
7原理编辑
几乎所有新药,在试用于临床之前,都要用同位素加以标记,以研究药物代谢的各种问题:
①药物在胃肠道或注射部位的吸收;
②药物排出的途径及速度;
③药物在体内的转变,包括代谢产物的数目、性质和排出率;
④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器官中或亚细胞结构内的浓集和穿透情况;
⑤确定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并评价其药理作用。例如,可以用小动物整体切片的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标记药物在整个动物的各个组织器官中的定位和时相变化。
8药物活性编辑
常用放射性试剂在体内的转移,转变情况作为某种生理、生化功能的指标,观察药物对该指标的影响,以评价药物的药理活性。例如,可用放射性磷在患佝偻病大鼠骨骼中的沉积量,测定维生素D的强度;Rb被心肌摄取的程度反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初步筛选可能用于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等。
药物分析 竞争放射分析是定量监测血中药物浓度的可靠方法,既可发现患者有否服用毒性药物,又可保证冶疗中有效而又安全地用药。也可用同位素稀释法测定杀虫药、抗菌素或其他药物在某批产品中的准确含量。
9辐射消毒编辑
大Co源的γ射线, 或电子直线加速器的高能电子束,都有杀死微生物的效应,都可用于辐射消毒。辐射消毒无须加热,故又称为“冷消毒”。许多不耐热的药品,如抗菌素、激素、酶制剂、抗凝剂、血浆、维生素、固醇类、咖啡因、吗啡、一些眼药膏等,最好用辐射消毒。另一种方法是将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加到针剂中,进行内部照射,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10核医学的卫生防护编辑
1.工作人员应了解有关放射性核素的基本知识和临床知识,并熟悉各项工作常规,按有关规定考核合格、体验合格,并按国家规定持有放射性工作许可证方可正式参加操作。
2.医用核素室的建筑大体分为:清洁区(办公室、会议室);工作区(测量室、扫描室、示踪室等);活性区(注射室、储源室、分装室、洗涤室、病室等)。工作区与活性区应根据放射性强度不同,进一步区分为高、中、低活性区。清洁区与活性区、工作区之间应有卫生通过间及清洁、洗消设施;清洁区与活性区应各有独立通道与外界相通,有各自的卫生间分别供工作人员与患者出入及使用。
3.工作人员进入活性区应穿戴防护用品,离开高活性操作区前应通过卫生通过间进行清洁处理。
4.营具、装备、清洁工具等均须按区固定使用,不得混淆;核医学科内各项清洁方法一律采用湿洁法,以防尘土飞扬。
5.核医学工作室必须配备放射性固、液、气体放射性废物处理及(或)存放设施;患者所用物品应固定使用,排泄物和接触到排泄物的敷料、棉花、纸张等,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进行放射性核素(放射药物)操作,包括制备、分装、应用、存贮等,应在专门的操作间实施;其中开放式高活性操作(发生器淋洗、标记、分装)应在专用通风橱内进行;高活性操作间应有必要的洗消、通风等防护装备。
7.活性工作区内不得进食、饮水、住宿(接受特殊检查的患者除外)。
8.清洁区及其他非活性区内不得进行放射性核素操作,不得携入带有放射性的物质、器具,已使用过放射性药物的患者亦不得进入,以防止放射性污染。
9.所有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必须自觉遵守有关防护规定与操作规则,并有义务主动参与放射性工作场所的管理、监督,及在有特殊情况时及时向上级及有关部门报告。
10.严格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工作。未经允许,不得随意更改投给患者的示踪剂剂量、检查(显像)条件。
11图书信息编辑
书名:核医学
作 者:王伯岺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6月22日
ISBN:0
开本:16开
定价:49.80元
12内容简介编辑
1.结合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简单的核物理知识2.结合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核医学的基础知识。3.结合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电离辐射的基础知识和防护知识4.免疫竞争分析技术,包括非放免技术。5.全身各系统显像。6.正电子核素显像。7.核素治疗,包括目前已经成熟的方法。
13教材信息编辑
第八版基本信息作者:李少林,王荣福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3-1
版次:8页数:字数:
印刷时间:-3-1开本:大16开纸张:胶版纸
印次:14包装:平装
第七版基本信息书名:核医学.
作者:李少林、王荣福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
出版时间:-6
书籍类别:R·
开本:16
内容简介新编第7版《核医学》教材力求能反映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果,能反映核医学的发展和前沿,要能够适应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挑战以及新教育思想的需要,本套教材编写中还注意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医学生运用核医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第7版《核医学》还坚持卫生部临床医学统编教材的优良传统和编写风格,体现本套教材的延续性。
在本书的相关章节中,增加了比较影像学内容。尽量采用PET/CT,SPECT/CT融合图或在核医学显像图中增加CT、MRI、X线片。正文中也增加了对比分析CT、MRI、X线片对该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主要特点、意义以及和PET、SPECT配合的意义。
在部分章节中尝试编写适应PBL教学的教材。以问题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以PET或SPECT为中心,采取多种形式融人本书中,一步步引出核医学检查或治疗的必须、优势、原理、方法、临床应用价值评价等。
目录绪论
第一节 学科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核医学的发展
第三节 怎样学习核医学
第一章 核物理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
二、稳定性与放射性核素
第二节 放射性衰变
一、核衰变类型
二、核衰变规律
第三节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二、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仪器
第一节 核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
一、核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
二、体外样本测量仪器及辐射防护仪器
第二节 Y照相机、
一、Y照相机基本结构
二、Y照相机工作原理
第三节 SPECT及双探头符合探测
一、SPECT基本结构
二、SPECT工作原理
三、SPECT成像特点
四、SPECT数据采集和断层图像重建
五、双探头符合探测
第四节 PET、PET/CT及图像融合技术
一、PET基本结构及原理
二、PET/CT及图像融合技术
三、小动物PET
第五节 脏器功能测定仪器
一、甲状腺功能测定仪
二、肾图仪
三、多功能仪
第三章 放射性药物.
第一节 放射性药物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 诊断用放射性药物
第三节 治疗用放射性药物
第四节 PET放射性药物
第五节 放射性药物中的核素来源
第六节 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第四章 辐射防护.
第一节 辐射剂量单位
一、照射量
二、吸收剂量
三、当量剂量
第二节 作用于人体的放射源
一、天然本底辐射
二、医疗照射
三、其他人工辐射
第三节 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一、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效应
二、辐射损伤的化学基础
第四节 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一、辐射防护的原则
二、外照射防护措施
三、内照射防护
第五节 核医学工作人员和患者受辐射剂量比较
一、临床核医学检查受照剂量与其他临床检查项目比较
二、临床核医学检查受照剂量与天然本底辐射比较
三、核医学工作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分析
第六节 核医学诊断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第五章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与显像.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一、示踪原理
二、方法学特点
三、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一、方法学原理
二、显像类型与特点
三、图像分析要点
四、放射性核素显像特点
第六章 体外分析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第八章 必血管系统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第十章 呼吸系统
第十一章 骨骼系统
第十二章 肿瘤显像
第十三章 炎症显像
第十四章 消化系统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
第十六章 血液和淋巴显像
第十七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
中英文名词对照
14编辑推荐编辑
《核医学》: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同济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供临床、预防、检验、基础、麻醉、影像、药学、护理等专业本科生使用。
15序言编辑
核医学是医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发展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核医学影像是核医学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核仪器和核放射『生药物的进展,核医学在临床诊疗中越来越体现其重要作用。核医学影像与CT、MRI和超声医学影像同属影像医学,核医学影像为功能和代谢显像,更能早期揭示人体结构的微细病理生理变化。就疾病的诊断而言,能从功能、代谢和细胞的分子水平来认识疾病的全过程,使分子影像学和分子水平治疗得到实践的检验和提高。尽管如此,核医学其价值还远远没有得到广泛认识和应用,因此怎样编排教材和如何教学是核医学普及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主要针对非核医学专业医学本科生,分为四篇22章,内容通俗易懂。使医学生能在较短的学时内了解核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当然也希望通过该教材激励医学生热爱核医学,重视和从事核医学的事业。核药物和显像原理在总论时详细介绍,在各章节的原理和方法简洁、易懂、便于记忆,药物不作详细介绍,主要目的让学生掌握临床意义和应用。此外在影像核医学中增加了比较影像学,在课后练习中增加了临床病例的个案分析。在核素治疗部分注重治疗前后的处理,简化放射性治疗药物的介绍,并将实验核医学的方法作概括介绍。本书的另一主要特色是在各个章节前增加了国内著名核医学专家的述评,使学生在上课前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概括的前瞻性认识。在21世纪,核医学将充满生机,有着广阔的前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