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也是一般外感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因季节变化,节气交替使自然中产生一种不正之气,这即是邪气。一般多以风邪为先,兼有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伤人。中医讲“风邪伤人,上先受之”,因此对于外感疾病的发生病位多在上焦,在肌表,在头面等;那么治疗原则应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上者,因而越之”的理论来确定具体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以下用一实例来进一步详细说明。
患者,男,3岁,年10月3日生病感冒,之后出现咳嗽,家长给口服感冒药,利咽颗粒2天,经打针,口服药物后出现药物性皮疹,眼睑水肿,病情一直没有明显好转,13日患者出现发热,39.7℃,咽部疱疹明显,无汗出,肺部听诊无异常,腹部叩诊鼓音,饮食尚可,舌质红,地图舌,苔白,大便干。西医理化检查WBC17.3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中性粒细胞13.89,单核细胞1.42,C反应蛋白45,嗜酸性粒细胞0.1。
第一天
中医诊断:温病
西医诊断:疱疹性咽颊炎
病理分析:该患儿因感冒经久不愈,邪气入里,导致肺失宣讲,因此出现咳嗽,损伤肺气导致肌表不固,藩篱失约,因此容易感受外邪导致疾病加重。正气不足导致邪气直接入里化热,变化迅速,因此出现高热,咽部疱疹明显,这都是正邪斗争之象。腹部胀满,大便干燥则中焦气机不畅,舌质红,地图舌,苔白表现为血分有热兼中焦积滞。
治疗原则:解表散邪,兼清里热
处方1:大椎穴,角孙穴,少商穴点刺。
大椎穴:柴胡0.7g、葛根、防风各0.5g(8h)
双下颌:芒硝0.7g、大黄、青黛各0.2g、冰片0.02g(8h)
中脘穴:焦山楂、焦神曲、莱菔子各0.5g(8h)
神阙穴:大黄、芒硝各0.5g、枳实0.2g(8h)
双涌泉穴:黄连0.5、冰片0.05、大黄0.2g(8h)
医嘱:饮食清淡,多喝水。
晚上回访体温基本恢复正常,疱疹已经充分发出。
14日复诊:体温正常,疱疹已发出,大便一日未便,偶有呃逆,口唇较干,其余正常。
更方为:
双下颌:芒硝0.7g、大黄、青黛各0.2g、冰片0.02g(8h)
神阙穴:大黄、芒硝、枳实0.5g(8h)
双涌泉穴:黄连0.5、冰片0.05、大黄0.2g(8h)
医嘱:饮食清淡,多喝水。
15日复诊:咽喉壁一个疱疹,其他都已正常。
更方调理:
疱疹投影处:芒硝0.5g、大黄、青黛各0.15g、冰片0.02g(8h)
中脘穴:焦山楂、焦神曲、莱菔子各0.3g(8h)
神阙穴:大黄0.2g、芒硝、白术各0.5g(8h)
后期进行沟通,进行脾胃调理,恢复正气,巩固根本。
第二天第三天
以上病例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中药贴敷疗法对于小儿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中医讲“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因此我们在临床对于疾病的认识、治疗也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贴敷中主要以经方思想的对药为处方思路,辨证施治,灵活加减,可达到效如桴鼓、事半功倍的效果。望各位同仁共同勉励,共同进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