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特征 1.1猪水疱病 猪水疱病(swinevesiculardisease,SVD)是由猪水疱病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国际兽疫局(OIE)以蹄部、口部、鼻端和腹部、乳头周围皮肤和黏膜发生水疱为特征。在症状上与口蹄疫极为相似,但牛、羊等家畜不发病。 1.2猪口蹄疫 猪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多发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传染病。OIE将该病列为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并列入世界范围内重要传染病研究行列。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 2病原学 2.1理化特性 2.1.1猪水疱病病毒 猪水疱病病毒(swinevesiculardiseasevirus,SVDV)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22~23nm,由裸露的20面立体对称的衣壳和单股RNA的核心组成。在细胞质内呈品格状排列,在发生病变的细胞的胞浆空泡膜内凹陷处形成特异的环形串珠状排列‘3】。本病毒沉淀系数为(±3)S,分子量为10.4×l06。 SVDV无囊膜,对pH值为3.0~5.0时表现稳定。病毒对环境和酸性消毒药有较强抵抗力。但该病毒不耐热,60℃2~10min即可灭活。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但3%氢氧化钠溶液33℃,24h能杀死水疱皮中病毒,1%过氧乙酸60min可杀死病毒。 2.1.2口蹄疫病毒 口蹄疫的病原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virus,FMDV),属微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ovirus)(亦称口疮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动物RNA病毒,该病毒结构简单,形态呈六角形或球形,病毒粒子直径23~25nm,由60个结构单位构成20面体,由中央的核糖核酸核芯和周围的蛋白壳体所组成,完整病毒含有单股正链RNA(可直接作为信使RNA)及衣壳蛋白,基因组RNA全长8.5kbc4]。-口蹄疫病毒的外壳蛋白包括4种结构多肽(VP1-VP4)。VP1、VP2和VP3组成衣壳蛋白亚单位,VP4与RNA紧密结合,是病毒粒子的内部成分,其余3种结构蛋白参与组成衣壳表面,其中5个VP1分子联结在一起形成五邻粒,VP2和VP3交叉分布形成六邻粒。VP1全长个氨基酸,是序列依赖性表位的主要结构基础。 FMDV同样无囊膜,也不耐热,所以在夏季高温季节很少暴发,而病猪的肉只要加热超过℃就可将病毒全部杀死。然而病毒对酸敏感,过氧乙酸、乙酸等酸性消毒药效果良好。 2.2抗原性 SVDV有型的差异。有的毒株毒性较差,仅蹄壳脱落不能行动,死亡率低。有的毒株毒性强,发生流产,死亡率可高达%。并且SVDV同口蹄疫病毒(FMDV)没有交叉免疫反应,4种病毒都可使动物出现相似的临床症状,但抗原性不同。用不同地区的流行毒株进行猪体交叉试验,结果几个地区的毒株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差异,互相能够交叉免疫。 FMDV有7个血清型,即O、A、C、SAT1、SAT2、SAT3(即南非l,2,3型)以及AsiaI(亚洲I型)。每个型又进一步划分亚型,目前已有80个以上的亚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同型内各亚型间交叉免疫力不同,不能保证都有完全的交叉免疫,这就导致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异的特点‘。2.3致病力 除对本动物(猪)引起感染外,SVDV对其他家畜、家禽如奶牛、水牛、黄牛、绵羊、山羊、马、驴和鸡鸭均不引起发病。在实验动物中,2~3日龄的乳鼠和1~2日龄的乳仓鼠、吮乳大白鼠可以人工感染发病,而幼龄家兔、鸡胚则不会感染。发病时乳鼠表现后肢麻痹,最后发生痉挛致死f81。 将其列为A类动物疾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A类动物疾病和一类动物疫病都称为法定传染病… 3流行病学 3.1易感动物 猪水疱病在自然条件下仅发生于猪,且猪只不分品种、年龄及性别均可感染。对牛、羊、马、豚鼠均不感染。 口蹄疫病毒的易感动物主要是偶蹄动物,包括牛、羊、猪等,以牛最易感,尤其是黄牛、奶牛,单蹄动物不发病。 两病都可引起人的感染。 3.2传染源 病猪、带毒猪是两病的最主要的直接传染源,尤以发病初期传染性最高。病猪的水疱皮、水疱液、血液、尿、粪、乳、泪、呼出的气、唾液、污染的精液、肉、毛、内脏等,以及污染的猪舍、饲料、水、饲养用具都可能有病毒的存在,但猪口蹄疫可以在牛、羊、猪、驼间互相传染,而猪水疱病无此特征}9]。3.3传播途径 猪水疱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的创伤感染。病毒可经损伤的皮肤直接侵入机体到达敏感部位--蹄、鼻镜和口腔上皮组织,并形成特征性的水疱,也可经口感染,从消化道经血液到达敏感部位产生水疱。 猪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以及完整皮肤(如乳房皮肤)、黏膜(眼结膜),也可以通过尿、奶、精液和唾液等途径传播。鸟类、鼠类可机械传播本病。 3.4流行特点 猪水疱病呈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严格季节性,主要发生在集中饲养的养猪场。 猪口蹄疫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一季四年均可发生,但以冬春、秋季气候较寒冷季节多发;若是单纯性猪口蹄疫仅猪发病而不感染牛、羊,不出现迅速扩散或跳跃式流行,主要发生于集中饲养的养猪场或交通密集的沿线。 3.5发病率和死亡率 猪口蹄疫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成年猪约为3%~5%,仔猪可达60%~80%,部分可达%。 猪水疱病发病率较高,当猪只调动频繁、大量集中或气候变冷时发病率高达50%~90%,死亡率一般低于5%。分散饲养的农村和农户,少见发生和流行。 4临床症状 猪水疱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d,有的延至7~8d或更长。临床上可分为典型型、温和型和亚临床型3种。典型水疱病常见于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蹄冠上皮苍白、肿胀。蹄冠、蹄踵的角质与皮肤结合处见有水疱,并充满水疱液,经1-2d后,水疱破裂形成溃疡,真皮暴露,颜色鲜红,环绕蹄冠皮肤与蹄壳之间裂开,严重时蹄壳脱落。部分猪因病变部继发感染而形成化脓性溃疡,出现跛行,此时病猪呈犬坐式或躺卧,严重的用膝部爬行。有的病猪鼻吻部、舌、唇和乳头上均见水疱。约有2%的猪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紊乱,表现向前冲、转圈运动、用鼻摩擦猪舍用具,眼球转动,有时出现强直性痉挛等神经症状。体温升高到40~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停食。肥猪显着掉膘。初生仔猪可引起死亡。温和型病猪少数出现水疱,传播缓慢,症状轻微,不易被察觉。亚临床型症状不明显,但病猪常带毒、排毒。 猪口蹄疫的临床症状与典型猪水疱病极其相似,不易区分,但患有口蹄疫的哺乳母猪哺乳的小猪多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同时患有口蹄疫的猪一般不会出现强制性痉挛等神经症状及挣扎起立的姿态。 5发病机理 猪水疱病毒侵入猪体,扁桃体是最易受害的组织。皮肤、淋巴结和侧咽后淋巴可发生早期感染。原发性感染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体内,经2-4d在入侵部位形成水疱,以后发展为病毒血症。病毒到达口腔黏膜和其他部分皮肤形成次发性水疱。本病毒对舌、鼻盘、唇、蹄的上皮、心肌、扁桃体的淋巴组织和脑干均有很强的亲和力。上皮病变的发生可分为2个过程:一是细胞死亡和由于皮肤棘细胞层松解丧失了亲和力;二是细胞内水肿导致上皮细胞的网状变性。 口蹄疫病毒由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或损伤的皮肤侵入机体后,首先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浆液渗出而形成原发性水疱(第1期水疱),通常不易发现。1~3d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导致体温升高和全身临诊症状。病毒随血液分布到所嗜好的部位(如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组织)继续繁殖,局部组织的淋巴管炎,造成局部淋巴淤滞、淋巴栓,若淋巴液渗出淋巴管外则形成继发性水疱(第2期水疱)。水疱不断地发展,融合乃至破裂,此时患病动物体温恢复正常,血液中病毒量减少乃至消失,但逐渐从乳、粪、尿、泪及涎水中排毒。此后患病动物进入恢复期,多数病例逐渐好转。但有些吮乳动物常因病毒危害心脏导致急性心肌炎、心肌变性坏死而死亡。 6病理变化 猪水疱病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在蹄部、鼻盘、唇、舌面、乳房出现水疱,水疱破裂,水疱皮脱落后,暴露出创面有出血和溃疡。组织学变化为非化脓性脑膜炎和脑脊髓炎病理变化,大脑中部病理变化较背部严重。脑内髓质部可见小血管外形成的淋巴细胞管套,脑膜含有大量淋巴细胞,血管嵌边明显,多数为网状组织细胞,少数为淋巴细胞和嗜伊红细胞。脑灰质和白质发现软化病灶。 猪口蹄疫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心脏,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似煮过的肉,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似老虎皮上的斑纹,又叫虎斑心。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皮肤的棘细胞肿大呈球形,间桥明显,棘细胞渗出明显乃至溶解。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溶解。 7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 由于猪水疱病和猪口蹄疫的临床诊断特征极为相似,为此临床症状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需要实验室诊断确诊。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7.1动物接种试验 1)将病料用青霉素、链霉素处理后分别接种成年2日龄和7~9日龄小鼠,如2日龄和7~9日龄乳鼠都发病死亡,可诊断为口蹄疫,如仅2日龄乳鼠发病死亡则为猪水疱病。如病料经在pH值为3.0~5.0的酸性溶液处理后接种1-2日龄乳小鼠,死亡者为猪水疱病,不死则为口蹄疫。 2)把病猪的水疱液取出,加5倍量的生理盐水,给牛肌肉注射和舌面注射均不发病诊断为猪水疱病,反之为猪口蹄疫。 7.2耐酸试验 在pH值为4.0下作用30min,能够被灭活的为口蹄疫病毒;存活的则为猪水疱病病毒。 7.3血清学检验 血清学检测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有免疫荧光技术、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7.3.1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technique) 该技术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将病猪的淋巴结制成冰冻切片,以荧光抗体染色、镜检,就可以很快得出结果。该技术的优点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速度快。缺点是非特异性染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结果判定的客观性不足,技术程序也比较复杂。 7.3.2补体结合试验( 该方法是利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被检的抗体(或抗原),红细胞、溶血素2个系统竞争补体的原理而建立的。该方法可用于水疱病与口蹄疫的鉴别,一般几小时就可得出结果,结果判定直观、可靠。缺点是易受样品质量的影响和样品中亲补体和抗补体物质的干扰,操作程序复杂。 7.3.3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hemagglutinationtest,IHA) 该方法主要有2种:正向IHA检测和反向IHA检测。这里使用反向IHA检测,该方法将口蹄疫和水疱病的高免血清抗体球蛋白(IgG)致敏1%醛化的绵羊红细胞与猪水疱皮(或水疱液)发生特异性间接血凝反应,该方法可在2~7h内快速诊断水疱病和口蹄疫。IHA的优点是试验所需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结果易判定,缺点是不够稳定。 7.3.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 何永强等通过单克隆抗体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DotELISA)和反向间接血凝抑制法(RIHA)分别对猪FMDV和SVDV检测比较;当样品中含有足够量的病毒时,可以用夹心ELISA检测。与免疫荧光技术、补体结合试验及间接血凝试验相比,该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简便、价廉、可靠性好等特点,且能自动化操作,并能迅速检测大量样品,在猪水疱病的诊断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7.3.5RT-PCR技术 常规的诊断方法如病毒分离、血清学试验、动物试验等,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不能满足快速、准确诊断的要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RT-PCR技术,克服了这些缺点,可对样品中的猪水疱病病毒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具有简单、易操作、结果直观、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已成为病原体检测的重要方法。 8防治 8.1发病后及时处理 两病发生后必须采取隔离、封锁、检疫、消毒措施及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8.2发生口蹄疫后应采取的措施 当口蹄疫发生时(或怀疑发生),必须立即上报有关部门,确定诊断,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进行封锁和监督,防止疫情蔓延。病猪及其同栏猪群立即捕杀、烧毁或深埋。疫点周围及疫点内的猪紧急预防注射疫苗,对剩余饲料、饮水、病猪走过的道路、畜舍、畜产品与污染物进行全面消毒,对疫区场地用2%烧碱溶液进行彻底消毒,每隔2~3d消毒1次。疫点内最后1头病猪死亡或痊愈后14d如再没有发现新病例,经全面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 8.3猪水疱病的防控 为防止猪水疱病的发生,疫区和受威胁区要定期进行预防注射。对发病猪待水疱破后用0.1%高锰酸钾或2%明矾水洗净,涂布紫药水或碘甘油,数日可治愈。试验证明,以二氯异氰尿酸钠为主剂的复方含氯制品抗毒威、强力消毒灵等对本病的消毒效果好,有效浓度为0.5%~1.0%。用猪水疱病高免血清和康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有良好效果,免疫期达1个月以上。 8.4加强饲养管理 做到寸草三刀、饲喂定时定量、精心管理、供足清洁饮水。保持圈舍卫生、通风、干燥、冬暖夏凉及食物、饮水卫生。搞好免疫接种工作,根据当地疫情选用适当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粪便、垃圾堆积发酵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