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病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对肉鸡的危害。发病重者无奈之下淘汰,发病轻者治疗有效果但容易复发。也给广大兽医工作人员与药物研发部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前几年发病主要集中在天气较为暖和炎热的季节,去年除了在这些季节比较明显,一直持续到冬天还在发病。此病主要几种在东北地区与华北与华中地区,我国西南地区发病不明只有零星散发。虽然对这个病谈了又谈,今天我还想与广大业内朋友分享一下我个人对本病的了解。
本病是以雏鸡腺胃肿胀,拉稀,生长发育不良,鸡冠和胫部苍白,羽毛生长不良,腿软、运动障碍等多种临床症状的疫病。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该病发病早,易反复,前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后期因内脏多个器官衰竭而死亡。(2)耐过鸡呈现严重的生长抑制,出现大量‘僵鸡’,采食量低下,鸡群大小不均匀,饲料便等。
腺胃炎是由多种因素(诱因+病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腺胃功能及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症状,年世界禽病大会专家就该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病原一直没有确切的认定,但在所有发生腺胃炎的鸡群中都能分离出病毒,所以暂定名为“病毒性腺胃炎”。
1.流行病学
大量调查表明,该病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是一种传染性疫病,主要发生于商品肉用仔鸡,蛋鸡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疫病的发生与鸡群的生长速度密切相关,生长迅速的重型肉鸡发病较多。日龄和发病的严重程度也密切相关,日龄愈小,感染率愈高。1日龄时受感染的鸡,发病率较高,3日龄时即可见生长受抑制,时间持续1月以上。1~3周龄内可见典型的黄色至橙咖啡色伴有粘液的粪便,3周后可见胫骨和肋骨畸形。7日龄时受感染的鸡,发病率则相对下降,虽然也出现全身症状和腹泻,但不发生骨骼异常。14日龄以上的鸡感染则很少发病。
典型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污染的鸡舍、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本病在一个地区或鸡场一旦发生则很难彻底消灭,水平传播迅速。曾报道将1~3日龄健康雏鸡放入病鸡群中,很快发生同居感染,出现明显症状。通常发病率为5%~20%,至6~14日龄死亡率可达15%左右,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饲养管理条件关系密切,管理好的发病和死亡较轻,管理差的,死亡和发病比较严重。
2.流行特点
2.1可在不同品种的肉鸡和蛋鸡中传播,肉鸡比蛋鸡严重;蛋雏鸡比青年鸡发病多且严重;发病多集中25至60日龄。
2.2蛋鸡发病病程两周左右;发病后5-8天为死亡高峰;发病死亡率3-30%;单独发病死亡低,继发其他疾病死亡增加。
2.3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严重;易感鸡群传播快,非易感鸡群水平传播差;存在诱因发病严重。
3.发病原因
3.1非传染性因素
3.1.1日粮中所含的生物胺(组胺、尸胺、组氨酸等)日粮原料如受细菌分解的鱼粉、豆粕、维生素预混料、脂肪、禽肉粉和肉骨粉等含有高水平的生物胺,这些生物胺对机体有毒害作用。
3.1.2饲料条件饲料营养不平衡,蛋白低、维生素缺乏等都是该病的诱因。
3.1.3霉菌毒素镰孢霉菌产生的T2毒素具有腐蚀性,可造成腺胃、肌胃和羽毛上皮黏膜坏死;桔霉素是一种肾毒素,能使肌胃出现裂痕;卵孢毒素也能使肌胃、腺胃相连接的峡部环状面变大、坏死,黏膜被假膜性渗出物覆盖;圆弧酸可造成腺胃、肌胃、肝脏和脾脏损伤,腺胃肿大,黏膜增生,溃疡变厚,肌胃黏膜出现坏死。
3.2传染性因素
3.2.1鸡痘尤其是眼型鸡痘是诱发腺胃炎的重要原因。
3.2.2不明原因的眼炎如传支、传喉、各种细菌、维生素A缺乏或通风不良引起的眼炎,都会导致腺胃炎的发生。
另外,一些垂直传播的病原可能也是该病的诱因,如网状内皮增生症、鸡贫血因子、马立克等。
4.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特别是3周龄以内的肉用仔鸡最易发生,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鸡群中所发生的病症不一,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特征性的症状:鸡群发育不均,发病鸡群日龄愈小愈严重。
典型临床表现:整个鸡群生长不均匀,大小不一,1周龄以内表现较为明显。肉用仔鸡最早发生于3~7日龄,开始表现为精神倦怠,水样腹泻,粪便内含未消化的食物,病鸡腹部膨胀下垂。体重迅速下降,仅为正常鸡体重的1/3,个体矮小,生长明显受阻。一群鸡中一般有5%~20%的鸡受感染,这些鸡到4周龄时才有同栏鸡的一半那么大,甚至还小。
至6~14日龄时,可见死亡率升高,病鸡过量饮水、下痢、排黄色至橙咖啡色带粘液的稀粪。羽毛发育异常,受感染的小鸡绒毛保持较长时间,主翼羽生长推迟,羽毛蓬松,干枯无光泽,容易断裂。3周龄以上病鸡骨骼变化较为明显,表现为站立无力,跛行。嘴、脚色苍白,色素消失,皮肤由黄变白,特别是腿部和爪,即形成所谓的“白爪”。多数病鸡可见腹部肿胀。发病后期,部分鸡可见头颈、肉髯水肿,出现呼吸道症状,且很容易发生继发感染
图1鸡舍温度正常,鸡群扎堆,怕冷
图2羽毛松乱,冠髯苍白
图3粪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料粪”;二是“鸟粪或竹节粪”
5.病理变化
5.1病鸡呈现消瘦,肌肉苍白,胸腺、法氏囊萎缩,嗉囊扩张,内有黑褐色米汤样物。
5.2肌胃内径变粗,长度缩短,外观有明显红白相间的凝固性坏死灶或坏死斑,腺胃、肌胃连接处呈不同程度的糜烂、溃疡,肌肉壁肿胀。
5.3病鸡腺胃具有特征性。病鸡腺胃肿大如球,呈乳白色,仔细观察可见灰白色格状外观。腺胃腺体呈不规则突出、变形、肿大,轻轻挤压可挤出乳状液体。
5.4切开腺胃可见腺胃壁增厚、水肿,轻轻一按可流出浆液性液体。乳头肿胀出血,乳头界限融合,没界限可分。肌胃萎缩,胸腺、脾脏严重萎缩。肠道表现出黏膜脱离、出血症状。
5.5临床中可见肝肾综合征及法氏囊损伤等其他并发症。
图4腺胃肿大如球
图5腺胃肿胀、剪开外翻、腺胃壁增厚
6.肌胃炎的伴发
6.1近年该病伴发严重的肌胃炎,肌胃内鸡内金变性或坏死、严重者溃疡、穿孔。肌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总起来来讲多与霉菌毒素中毒有关。但多与腺胃炎同时伴发。据北京家禽育种有限公司翻译过来国际文献来说,“雏鸡的肌胃炎还与孵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应激因素有关。另一个导致肌胃炎胃出血的原因可能是种鸡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大体病变,具有遗传性。其特征和母鸡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相似。可能是母鸡采食了饲料中的小剂量霉菌,产生毒素,通过内脏传到卵巢,最后传给小鸡所致。”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幽门螺杆菌引起。
6.2可根据鸡内金病变确定病情:
一度:一条线,鸡内金靠近腺胃端有一条白线。
二度:两条线,鸡内金里侧有两三条白色突起。
三度:是个圆,鸡内金上有不明显黄豆大圆点。
四度:圆溃烂,鸡内金上有黄豆大小的溃疡灶。
五度:像火山,鸡内金的溃疡灶像火山口一样。
图6肌腺胃交界处鸡内金溃疡严重已无明显界限
图7肠道内不含饲料只有蛋清样物(病:BC正常:A)
7.防治措施及用药体会
7.1防治措施
针对主要病原进行相应的免疫接种,有助于将该病发病率控制在最低。同时要控制日粮中各种霉菌、真菌及其毒素对鸡群造成的各种危害,此外日粮中的生物源性氨基酸,包括组胺、组氨酸、尸胺等的控制也是降低鸡腺胃炎发生的有效措施。
7.2用药体会
7.2.1增加胃肠动力、增加采食量复合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增强肝脏的排毒功能,促进消化腺的分泌,从而提高采食量、提高饲料转化率,快速消除料便。
7.2.2开胃润肠,提高采食量,促进吸收功能激活剂(孢壁酰二肽)可快速激活胃肠功能,激活腺胃上皮细胞,迅速增强食欲,提高采食量和抗病能力。也可用中药增食散。
7.2.3修复腺胃的溃疡灶,恢复分泌功能西咪替丁能够明显抑制胃酸分泌,具有较强的黏膜修复作用,对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腺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等有很好的疗效。
7.2.4.中和胃酸、修复黏膜、促进生长能够中和胃酸、促进黏膜修复,从而对腺胃、肌胃的溃疡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同时能直接促进蛋白合成、促进促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达到促生长的作用。
7.2.5抗病毒、提升免疫力胸腺肽可提升免疫力、解除免疫抑制、治疗免疫缺陷、抗病毒、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增强细胞因子的生成和B细胞的抗体应答,并能促进大颗粒淋巴细胞产生IL-2,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通过快速提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达到抗病毒的作用。
7.2.6消炎杀菌,用青霉素类药物控制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肠道疾病都有治疗作用。
当鸡群发生腺胃炎时,治疗方案不要盲目确定,这也正是在临床上同一套方案下去有的治疗理想,有的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8.治疗方案
肉鸡:常利康超微粉(斤料/袋)+青霉素(4-8万单位/只)连用3-5天
常利康超微粉(斤料/袋)+青霉素(4-8万单位/只)+温独康(斤料/袋)连用3-5天
同时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B+鱼肝油均为正常用量的4倍量,连续使用4-5天。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