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节:康复医学基础|腱鞘炎
骨折
一、定义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断离,称之为骨折。为了便于治疗,骨折可分为稳定和不稳定骨折;闭合骨折和开放骨折;外伤性骨折和病理骨折。
二、病理分期
①肉芽修复期骨折局部出血形成血肿,来自骨外膜,髓腔和周围组织的新生血管深入血肿,大量间质细胞增生分化,血肿被吸收机化而演变为肉芽组织,这一过程约在2~3周内完成。
②原始骨痂期骨折段附近的外骨膜增生,新生血管长入其深层,开始膜内骨化,髓腔内的内骨膜也同时产生新骨,但较慢,而填充于骨折断端间和剥离的骨膜下,由血肿机化而形成的纤维组织大部分转变为软骨,经增生变性而成骨,即软骨内骨化。这一过程约在6~10周内完成。
③成熟骨板期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排列渐趋规则,经死骨吸收,新骨爬行替代,原始骨小梁被改造为成熟的板状骨。这一过程约在伤后8~12周内完成。
④塑形期骨结构根据人体运动而按照力学原则重新改造,最终达到正常骨骼的结构。幼儿患者塑形能力强,需要时间短,一般在2年内骨折痕迹可完全消失,成人需2~4年才能完成。
三、主要功能障碍
1、损伤后炎性反应和肢体肿胀骨折后局部组织受到损害,同时并发出血和血管内血栓形成,充血、渗出增加,炎性细胞增多,吞噬功能加强,这些反应的强度与损伤的严重性呈正比。骨折愈合后的肢体肿胀多由于血管壁弹性减弱、运动减少致肌肉的“唧筒”作用减弱所产生的血液回流障碍所致。
2、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骨折后卧床和局部固定均会导致废用性肌萎缩和肌力下降。
3、关节活动障碍制动后关节周围纤维组织的挛缩,关节内外组织的粘连,关节囊、韧带、肌腱和疏松结缔组织缺乏必要的牵拉而逐渐挛缩,使关节活动受限。非外伤部位的关节也可因为长时间不活动导致关节僵硬。
4、骨强度降低制动使骨丧失了应力负荷的刺激,同时使骨组织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导致骨代谢障碍,骨无机盐流失,引起骨质疏松,在肌腱、韧带附着处骨质疏松更为明显,粗暴的被动活动则可能造成撕脱性骨折。
5、关节稳定性减弱制动使关节韧带强度降低,同时由于部分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吸收及缓冲应力的能力减弱,使韧带失去保护和支持,而容易损伤。
6、整体机能下降骨折后因各种原因如下肢或脊柱骨折、年老体弱者、其它严重的骨折或合并其它损伤而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可对全身健康产生明显影响,各系统机能均发生减退,容易并发坠积性肺炎、压疮、便秘、尿路感染及静脉血栓形成等。
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局部制动、卧床休息、关节活动受限及肌力下降可使骨折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明显影响。因骨折部位、严重程度及对身体影响的不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的程度差异较大。
8、心理障碍因各种原因而产生上述的康复问题,特别是经过康复治疗后功能障碍仍较明显,并有可能长期存在时,患者可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忧郁等,如果这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要求时,更应注意其心理的异常变化。
四、康复评定
1、临床评定
①症状骨折发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肿胀、瘀斑、畸形(成角、旋转、重叠等)肢体活动障碍。
②体征局部压痛和叩击痛,异常活动及骨擦音。运动功能障碍或感觉功能障碍(若骨折合并神经损伤)。
③特殊检查X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程度及骨折类型的常规检查。
2、功能评定
①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延迟愈合或未愈合、假关节形成、畸形愈合、有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挛缩、骨化性肌炎等。
②关节活动度
③肌力
④肢体长度及周径
⑤感觉功能
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肢骨折时重点评定饮食、写字、更衣等功能障碍。下肢骨折主要评定步行、负重等功能障碍。
3、骨折愈合标准
临床愈合标准
①骨折断端局部无压痛;
②局部无纵向叩击痛;
③骨折断端无异常活动(主动或被动);
④X光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断端骨折线;
⑤外固定解除后,肢体能达到以下要求者:上肢:向前伸手持重1公斤达1分钟者。下肢:不扶拐在平地连续行走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⑥连续观察两周,骨折断端不发生畸形。
骨性愈合标准
①具备上述临床愈合的所有条件;
②X光片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消失或接近消失,皮质骨界线消失。
四、康复治疗
骨折康复大致以时间划分为骨折固定期(早期)和骨折恢复期(后期)两个阶段。
1、固定期康复
持续肿胀是骨折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早期康复治疗重点是消除肿胀,控制疼痛。此期康复尤为重要,可以明显减轻骨折后的不良影响,也为第二期的康复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①抬高患肢患肢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于心脏平面。
②运动训练非固定肢体固定肢体远端和近端关节的主动被动活动,固定肢体在无痛或微痛下等长收缩运动,已有坚强内固定的肢体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包括CPM),关节内骨折内固定后的早期活动。
③物理因子治疗超短波(有金属内固定者禁用)、磁疗、超声波、微波等。
④按摩向心性手法以消除肿胀。
2、恢复期康复
治疗目的是消除残存的肿胀,软化和牵伸纤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及训练肌肉的灵巧度,恢复日常生活、工作和运动能力。
①物理因子治疗蜡疗、红外线、离子导入等。
②推拿按摩和关节松动术松解疤痕、牵拉纤维粘连和消除残存的肿胀。
③运动训练患肢主动被动活动、肌力和肌耐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
④支具和矫型器关节挛缩严重时,为维持治疗效果,可在治疗间歇期内用支具或矫型器固定患肢,以减少纤维组织的弹性回缩。随着关节ROM的改善,夹板和矫型器也应做相应的更换。
⑤作业治疗随着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恢复,应逐渐增加肢体动作的复杂性和精确性练习,以恢复其实用功能。上肢着重于完成各种精细动作的各种练习,下肢着重于正常负重和行走的各种练习。
康复知识系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