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一)描述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谱、肿瘤病谱、血液和造血器官病谱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谱。
此次即系列(二)主要描述针灸病谱集中的7大系统,即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病谱、神经系统病谱、消化系统病谱和泌尿生殖系统病谱、眼和附器病谱、精神和行为障碍病谱、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病谱。各系统疾病按频次排序如下:(病名后括号内的数字为报道的频次,病名先后以频次多少为序)。
1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65种西医病48种:颈椎病及由颈椎(病)引起的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肱骨内上髁炎及肱骨外上髁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梨状肌损伤综合征(9)、键鞘炎(98)、腱鞘囊肿(62)、筋膜炎(62)、强直性脊柱炎(52)、风湿病(45)、骸下脂肪垫病变(34)、增生性脊椎炎(退行性,28)、小关节紊乱症(22)、肌键炎(20)、肩手综合征(19)、斜颈(包括肌性或称先天性痉挛性,18)、软骨炎(16)、髌骨软化症(15)、纤维肌痛综合征(13)、滑膜炎(12)、滑囊炎(12)、股骨头坏死(10)、下颌关节炎(9)、肌炎(8)、干燥综合征(6)、骨膜炎(6)、创伤性关节炎(6)、脊柱隐性裂(5)、棘上韧带炎(5)、致密性骨炎(4)、白塞氏病(3)、骶髂筋膜脂肪疝(3)、氟骨症(3)、跟键炎(3)、冈下肌综合征(3)、骨骺炎(3)、挥鞭(鞭击)综合征(3)、髋关节骨关节炎(3)、前斜角肌综合征(3)、系统性红斑狼疮(3)、腰椎肥大症(3)、冈上肌肌腱钙化症(2)、股内收肌肌管综合征(2)、肩胛肋骨综合征(2)、指炎(2)。
西医症状11种:关节痛(包括未特指性质的关节炎、关节积液或粘连,)、骨质增生症()、肌肉劳损(89)、骨质疏松症(15),腕指功能障碍(15)、腰骶痛(非特异型,9)、腓肠肌痉挛(9)、椎管狭窄(9)、尾骨痛(6)、腘窝囊肿(3)、键膜积液(2)。
中医病症6种:痹症()、背腰腿痛(未特指,)、落枕()、足跟痛()、腰痛()、颈肩痛(18)。
2神经系统病谱61种西医病46种: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缺血性、烟雾病及其并发症和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包括周围性、中枢性、外伤性,)、坐骨神经痛()、小儿脑瘫()、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原发性,)、面肌痉挛()、癫痫(原发性和继发性,)、截瘫及四肢瘫(91)、血管神经性头痛(87)、股外侧皮神经炎(感觉异样的股痛,76)、震颤麻痹(74)、枕神经痛(包括枕大神经炎、枕神经嵌压综合征,5)、格林巴利综合征(50)、桡神经病变(包括损伤、卡压、炎症,39)、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5)、不宁腿综合征(32)、多发性(末梢)神经炎(25)、臂丛神经损伤(麻痹,23)、重症肌无力(23)、运动神经元病(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22)、眶上神经痛(20)、腕管综合征(19)、腓神经(腓总神经)麻痹(18)、肋间神经痛(15)、紧张性头痛(11)、舞蹈病(11)、幻肢痛(10)、脑积水(10)、多发性硬化(8)、脑膜炎及其后遗症(7)、发作性睡病(6)、脊髓空洞症(6)、跖管综合征(6)、脊髓炎(5)、周期性麻痹(4)、正中神经损伤(卡压,4)、丛集性头痛(3)、股神经及闭孔神经痛(3)、大脑脚综合征(2)、非典型面痛(2)、眶上裂及眶尖综合征(2)、视神经脊髓炎(2)、胸出口综合征(2)。
西医症状10种:假性球麻痹()、失语(39)、吞咽障碍(20)、植物状态(人,19)、眼睑痉挛(14)、昏厥(8)、脑萎缩(7)、听幻觉(7)、共济失调(小脑,4)、睡眠呼吸暂停(梗阻性,2)。
中医病症5种:头痛()、眩晕()、小儿惊厥(惊风,18)、脑鸣(3)、痿证(24)。
3消化系统病谱52种西医病27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95)、胆石症(病,3)、口腔溃疡(69)、消化性溃疡(68)、小儿厌食症(54)、胆囊及胆管炎(54)、肠梗阻(38)、功能性(单纯性)消化不良(32)、阑尾炎(急慢性,31)、直肠及肛门脱垂(31)、急性胃肠炎(23)、胃扭转(19)、疝(腹部、腹股沟,17)、肛裂(15)、慢性肠炎(13)、胃轻瘫综合征(12)、贲门失迟缓症(贲门痉挛,11)、牙龈炎和牙周病(11)、急性胰腺炎(7)、肛门神经痛(4)、急性牙髓炎(3)、胃石症(3)、反流性食管炎(2)、急性胃炎(2)。
西医症状15种:胆绞痛(58)、肠麻痹(29)、药物有害效应(消化系统副反应,29)、腹部术后诸症(19)、胃肠痉挛(19)、肠粘连(13)、肛肠术后诸症(11)、唾液分泌障碍(分泌减少、流涎、口干燥症,10)、胃手术后诸症(8)、肝硬化(包括肝硬化、腹水、门脉高压,5)、黄疸(4)、幽门痉挛(4)、脂肪肝(4)、肠胀气(3)、上消化道出血(2)。
中医病症10种:腹泻()、便秘(95)、胃(腕)痛(75)、牙痛(63)、腹痛(56)、呕吐(45)、小儿疳积(包括小儿嗜异食症,44)、胁肋痛(10)、臌胀(2)、口臭(2)。
4泌尿生殖系统病谱51种西医病32种:痛经()、慢性前列腺炎()、乳腺增生病()、急性乳腺炎(96)、尿石病(泌尿系结石,93)、不孕症(女性不育症,85)、围绝经期综合征(80)、慢性盆腔炎(77)、功能性子宫出血(66)、男性不育症(63)、前列腺肥大(增生,38)、外阴营养不良(外阴白斑,29)、尿道综合征(26)、子宫脱垂(20)、慢性宫颈炎(18)、泌尿系感染(14)、闭经(1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13)、慢性附件炎(12)、慢性肾炎(11)、睾丸炎和附睾炎(10)、膀胱炎(9)、子宫内膜异位症(9)、睾丸鞘膜积液(水疝,6)、急慢性肾功能衰竭(6)、盆腔瘀血综合征(4)、肾下垂(4)、乳糜尿(4)、卵巢囊肿(3)、多囊卵巢综合征(2)、尿道炎(2)、乳腺纤维囊肿(2)。
西医症状10种:尿潴留(包括术后、产后、脊髓损伤后、药物性等,)、尿失禁(包括老年性、术后、产后、压力性、中风后等,64)、肾绞痛(61)、前列腺术后并发症(6)、神经原性膀胱(6)、宫颈糜烂(5)、泌尿系结石体外碎石后并发症(3)、夜尿症(3)、妇科手术后诸症(绝育术后、子宫广切,2)、硅胶囊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2)。
中医病症9种:遗尿症()、癃闭(22)、月经不调(21)、尿频(17)、带下病(16)、淋证(9)、遗精(7)、水肿(6)、乳痛(3)。
5眼和附器病谱31种西医病22种:近视(青少年,)、麻痹性斜视()、眼睑炎(麦粒肿,98)、视神经萎缩(42)、结膜炎(包括急慢性,34)、白内障(24)、青光眼(高眼压,2)、脉络膜炎及脉络膜视网膜炎(17)、视网膜色素变性(15)、弱视(儿童,14)、视网膜炎(11)、先天性色觉障碍(色盲,11)、视网膜血管闭塞(6)、角膜溃疡(4)、视神经炎(4)、眼炎(急性电光性眼炎,4)、角膜炎(3)、慢性泪囊炎(3)、玻璃体混浊或变性(2)、巩膜炎(2)、视网膜静脉周围炎(2)、视疲劳综合征(2)。
西医症状5种:眼睑下垂(37)、皮质盲(19)、复视(10)、结膜干燥及干眼症(5)、眼睑关闭不全(2)。
中医病症4种:目眨(儿童,9)、泪溢症(4)、眉棱骨痛(4)、暴盲(3)。
6精神和行为障碍病谱29种西医病26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嗜睡、梦魔,)、痴呆症(包括血管性、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未特指的痴呆,)、癔病()、性功能障碍(包括阳萎、早泄、机能性不射精、性欲减退和未特指的性机能障碍,)、抑郁症(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和更年期抑郁症,76)、戒断综合征(包括戒烟、戒酒、戒海洛因、戒可卡因,74)、精神分裂症(59)、肠(激惹)易激综合征(49)、多动障碍(43)、抽动障碍(36)、精神发育迟滞(弱智儿,28)、慢性疲劳综合征(27)、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紊乱,27)、神经(官能)症(包括中医的脏躁、奔豚气,24)、神经衰弱(24)、心脏神经症(13)、焦虑症(12)、竞技综合征(考试综合征,12)、反应性精神病(11)、脑震荡综合征(7)、强迫症(7)、唐(Down)氏综合征(先天愚型,6)、儿童孤独症(2)、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2)、神经性呕吐(2)、睡行症(夜游症,2)。
西医症状2种:酒精中毒(4)、成人夜磨牙(3)。
中医病症1种:梅核气(28)。
7皮肤和皮下组织病谱29种西医病24种:寻常痤疮()、荨麻疹(9)、局限性脱发(81)、皮肤瘙痒症(皮肤、阴部、老年性、尿毒症,69)、神经性皮炎(65)、色素沉着(黄褐斑、雀斑、面部色素,63)、银屑病(52)、鸡眼(44)、湿疹(皮肤、阴囊、肛门,39)、白癜风(26)、褥疮(14)、急性淋巴管炎(红丝疔,10)、局限性硬皮病(10)、酒糟鼻(7)、毛囊炎(发际疮,6)、腋臭(臭汗症,6)、多形红斑(猫眼疮,4)、接触性皮炎(3)、粉瘤(皮脂腺囊肿,2)、急性淋巴结炎(2)、甲沟炎(2)、进行性色素性皮病(2)、玫瑰糠疹(2)、结节性痒疹及痒疹(2)。
西医症状2种:皮肤表浅溃疡(01)、药疹(2)。
中医病症3种:疖痈(27)、汗证(多汗、少汗、无汗,13)、疔疮(3)。
结语1本次病谱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现代针灸病谱主要集中在以上7个系统,这与目前针灸临床的情况是相符的,这也是针灸作用的特点和性质所决定的。
针刺的作用实质是依靠激发促进人体自身的调整机能和自我康复能力来实现疾病的转归。这也正是它与药物治病的本质区别,同时针灸没有药物的毒性作用正是其优点所在。
2针灸治病是依靠刺激穴位及通过经络或神经而发挥治疗作用的,因此,针灸治病包括局部和远端治疗作用两种情况。从病谱的分析看,凡是针灸能够直接作用到的部位,治疗效果就优越,如肌肉软组织病、皮肤病、呼吸系统的鼻咽病、眼病、消化系统的胃肠病、泌尿系统的膀胱功能障碍及妇科腹部病症等,针灸的局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但这并不是否定针灸的远端效应和整体调节作用,只是说当病变部位针灸可直接刺激到时和针灸的远端效应、整体调节结合起来,其效果要比仅仅靠远端效应的调节效果好。远端效应的发挥必须依靠经络或神经系统的传导和调节,因此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精神行为障碍疾病也是必然的结果。
文稿由天津针灸编辑杨丽红依据天津中医院杜元灏教授著《现代针灸病谱》整理
北京白癜风医院简介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