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

年4月,中医院张健教授团队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关于“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的临床研究结果。本文将介绍该研究结果。

目的

分析新发扩张型心肌病(RODCM)患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LVRR)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

方法

连续入选年10月至年10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HFCU)住院接受药物治疗的RODCM患者,定义为心力衰竭(心衰)症状病史≤6个月,入院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随访至年12月或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根据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将LVRR定义为LVEF绝对值较基线提高≥10%且随访时LVEF≥50%,同时LVEDD绝对值较基线降低≥10mm且随访时LVEDD≤55mm,调查LVRR的发生率。收集患者首次入院时(基线时)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LVRR的基线预测指标。

结果

共有例RODCM患者纳入分析,年龄(42±14)岁,女性31例(占22.6%),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I级、III级及IV级患者分别占16.0%、52.6%和31.4%。基线时收缩压水平为(±15)mmHg(1mmHg=0.kPa),心电图QRS间期为(±24)ms,LVEF为(29.8±6.0)%,LVEDD为(66.3±6.4)mm。出院时标准抗心衰药物使用情况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82.5%,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为94.9%,螺内酯使用率为94.2%,地高辛使用率为83.2%,利尿剂使用率为%。全体患者超声心动图中位随访时间为25(范围6~64)个月。功能指标方面:67.2%患者随访时LVEF绝对值较基线提高≥10%,43.8%患者LVEF提高≥20%,48.9%患者随访时LVEF≥50%。结构指标方面:56.9%患者随访时LVEDD绝对值较基线降低≥5mm,39.4%患者LVEDD降低≥10mm,45.3%患者随访时LVEDD≤55mm。根据LVRR的定义,有46例患者实现LVRR,发生率为33.6%。实现LVRR患者的LVEF从基线时(30.8±5.9)%明显提高至随访时(59.7±4.6)%,提高了(28.9±7.1)%;LVEDD从基线时(63.8±4.0)mm明显降低至随访时(49.6±3.5)mm,降低了(14.2±4.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达到LVRR和未达到LVRR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7(范围7~64)个月和25(范围6~5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收缩压(每升高5mmHg,比值比OR1.,P0.01)、心电图QRS间期(≤ms比ms,OR2.,P0.01)和LVEDD(每增加5mm,OR0.,P0.01)这3个基线指标是RODCM患者发生LVRR的独立预测因素。全体患者临床中位随访时间为32(范围6~70)个月,实现LVRR的患者无一例死亡或心脏移植,而未实现LVRR的患者有7例死亡,2例行心脏移植,实现LVRR患者的长期无心脏移植存活率明显高于未实现LVRR的患者(P0.05)。

结论

RODCM患者经过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后中位随访2年,大约有1/3的患者可以实现LVRR,表现为超声心动图测量的LVEF及LVEDD均恢复正常。入院时收缩压、心电图QRS间期及LVEDD是LVRR的独立预测因素。实现LVRR患者的远期预后要明显优于未实现LVRR的患者。

左心室逆重构;心肌病,扩张型;药物治疗;发生率;预测因素(本文供稿编辑:邹长虹)

参考文献

张健,邹长虹,黄燕,等.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4(4):1-6.DOI:10./cma.j.issn.-..04..

往期专题

?心力衰竭流行病学专题

?心力衰竭性别差异专题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之口服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激动剂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年第4卷第1期发表文章介绍

//////

征稿通知

?杂志介绍|《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正在征稿中...

?投稿流程|《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正在征稿中...

?稿约须知|《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正在征稿中...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cwkh.com/zlsd/1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