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安宫牛黄丸预防新冠肺炎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4651571.html
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安宫牛黄丸作为中医“三宝”之一,是中医治疗多种危急重症的“法宝”。在国家公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指南中,安宫牛黄丸被推荐用于危重型的患者。这粒小小的药丸为何能够对危重症患者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揭开安宫牛黄丸的神秘面纱。

药物组成

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子一两,雄黄一两,金箔衣一两,黄芩一两。

功效

解热去毒,通窍镇静。

主治

太阴温病;手厥阴暑温;阳明温病,斑疹、温痘、温疹、温毒。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

用法用量

脉虚者,人参汤送下;脉实者,金银花、薄荷汤送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二次,甚至每日三次,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用药禁忌

因为含有麝香,芳香走窜,有损胎气,孕妇忌服。因为含有朱砂、雄黄,不宜过量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安宫牛黄丸并不能预防中风,不可经常服用,建议在医生或执业药师的指导下使用。因安宫牛黄丸中含有雄黄,与亚硝盐类、亚铁盐类同服可生成硫化砷酸盐,可使疗效下降。同理,与硝酸盐、硫酸盐类同服,可使雄黄所含的硫化砷氧化,增加毒性。因此,也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类同服。

安宫牛黄丸出自清·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一书。吴氏云:本方治“神昏谵语者”,“兼治飞尸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临床一般用于治疗温邪内陷,热入心包而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不安以及小儿惊厥,中风窍闭等证。吴氏指出其方义为:方中“牛黄得日月之精而通心主之神;犀角主治百毒,邪鬼瘴气;珍珠得太阴之精,而通神明,合犀角补水救火;郁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雄黄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为用,使闭固之邪热温毒深在厥阴之分者,一齐从内透出,而邪秽自消,神明可复也。

黄连泻心火,栀子泻心与三焦之火,黄芩泻胆、肺之火,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朱砂补心体,泻心用,合金箔坠痰而镇固,再合真珠、犀角为督战之主帅也”,即以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犀角清心安神,凉血解毒;麝香开窍安神。三药共为君药。辅以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泻火解毒,并助牛黄、犀角、麝香清泄心包热毒;雄黄劫痰解毒,并助牛黄以豁痰解毒;郁金、冰片芳香祛秽、通窍开闭,且能助牛黄、麝香开窍醒神之效;朱砂、珍珠、金箔镇心安神;蜂蜜和胃调中。诸药合用,共奏豁痰开窍,清热解毒之效。

典型案例

    01子痫昏厥(李培生医案)

某年秋,邻村三湾吴厚安之妻凌某,年二十余,妊娠已八个月。某日纺织至深夜始寝,至次午尚未起。时其夫近贸未归,邻人知有异,推门而入,见其口噤目呆,昏厥在床,呼之不醒,急来邀诊。余视其神识昏沉,面部发赤,四肢时作一抽动状,舌尖露绛,脉则弦大有力,下部已见红。断为暑热已入心营,引动肝风,发生子痫。病在厥阴,极为严重,胎已难保。幸血色殷红,尚有一线生机。急与安宫牛黄丸三粒(每粒约重3g),用碧玉散60g,开水泡,分三次将丸药化开随药汁调下。取其清心凉肝,解暑宣窍,并导浊热下行。

次早复诊:知胎下已腐,神识仍未清楚,时作呻吟,面赤,微搐,脉弦较和。仍用前丸三粒,以钩藤30g,开水泡清汁,分三次将丸药化开随药汁灌下。取清心宣窍中而增强其息风止痉的作用。

三诊:知是夜子半方知人事,抽搐已止。自述少腹微有痛感。改用平肝熄风清热之剂清余波,并微参用活血消瘀之药,以化蓄瘀。又数剂,脉证始和,后随证调理,逾月方起而病痊愈。是主要用安宫牛黄丸急救而取效也。

    02高热不退(裘沛然医案)

范君,女,42岁。就诊日期:年3月。

主诉:高热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因发热不退,原因不明而住院治疗,临床检查多次,均难确诊何病。先后服退热片、抗生素、抗病毒等药物,但高热始终不退,后加用激素治疗,发热达40℃,并出现神昏谵语,手足略有抽搐,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家属半夜上门求诊处方。

诊治:身体素弱,又兼工作繁忙,体气益虚,邪气乘虚袭表,稽留不去,郁而化热内侵心脑。治宜清热开窍为先。

处方:安宫牛黄丸一粒,研碎,温开水灌服送下。

效果:服药后3小时,患者神志转为清醒,言语自如,热退至37.5℃,后用柴葛解肌汤四帖,发热全退,再予扶正调理,一周后病愈出院。

通过以上解析,相信大家对于安宫牛黄丸的疗效和使用宜忌都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小编还要提醒一下,安宫牛黄丸虽好,但它并不是保健品,其适宜人群是邪热内陷心包的重症患者,对于一般人并不推荐服用,所以使用时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你对中医药力挽狂澜的的精彩治疗案例感兴趣,这本书推荐给你——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cwkh.com/zlsd/1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