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听课笔记之疾病篇

李曼养猪大会在中国已成功举办四届,旨在为中国的养猪界搭建一个不带偏见的共享知识与经验的平台。06年0月6-8日,第五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在南京举办,哼哼会在大会几天持续整理出大会的精彩内容共享,在这里我们借花献佛,将精彩的篇章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分享给用户。

()中国养猪行业主要疫病监测预防

杨汉春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研究室

杨汉春教授主要从猪场疫病监测的重要性、猪场疫病监测体系、猪场主要疫病的检测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专家讲座听课笔记()

一、猪场疫病监测的重要性

、系统掌握猪场疫病发生与流行状况以及危害程度,制定和调整相应的预防与防控措施。

,、发现疫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疫情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

3、评估疫苗的免疫状况与群体免疫效果,决定免疫程序的制定、疫苗的选择与更换。

4、监测猪场相关病原的变异、新毒株及新病原的出现,及时调整预防与控制策略。

5、引种与疫病净化的需求。防止引入病原,淘汰阳性种猪,构建阴性种猪场

二、猪场疫病监测体系

、监测机构

主要包括兽医行政部门,以及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养殖企业、大型动保企业的诊断室及实验室,专门从事动物疫病诊断监测工作的公司。

国家层面的监测任务主要是重大疫病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重点原种猪场主要疫病监测工作》,重要疫病净化相关的监测与认证等。

、监测内容

()临床监测与诊断包括猪群健康状况、发病个体及群体的临床表现、流行特点、发病率、死亡率等。

()病理学监测包括发病与死亡猪解剖,大体病变观察,组织样本的显微病理学观察。

(3)病原学监测包括临床样本的病原检测,病原分离与鉴定,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

(4)血清型监测包括猪群感染的血清型诊断,猪群感染状况的血清型监测,猪群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

3、监测方案

疫病种类:包括口蹄疫、猪瘟、PRRS、伪狂犬、圆环病毒相关疾病的监测,猪病毒性腹泻相关疫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δ冠状病毒)的监测,猪细菌性疾病(大肠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喘气病)的监测。

监测技术:包括血清学技术(ELI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胶体金试纸条),分子生物学技术(PCR、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测序与分析)。

监测时间:常规监测:猪群健康的巡视、猪群健康的临床监测、猪场散发性病例临床样本的病理学检测。

临时监测:发病个体及群体的临床监测与诊断,病原学与血清型监测与诊断。

定期监测:猪群感染状况的监测、猪群带毒状况的监测、猪群疫苗免疫效果的监测。

引种监测:疫苗种类、病原学监测、血清型监测、精液稀释。

三、猪场主要疫病的监测

、口蹄疫

监测时注意区分O型、A型病毒,血清学监测时感染猪与疫苗免疫猪要作出鉴别,对于疫苗免疫效果监测要求两次免疫后个月监测猪群抗体水平与阳性率,每批疫苗监测一批猪,每个疫苗企业监测一批猪。

、猪瘟

监测时要注意区分疫苗病毒与野毒,种猪群净化监测时的采样为活体采取扁桃体,监测抗体虽然不能区分野毒与疫苗毒,但可以评价猪瘟疫苗免疫抗体水平与免疫效果,制定和调整猪瘟疫苗免疫程序。

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要注意区分高致病性毒株与低致病性毒株以及安全性差的疫苗免疫引起的临床表现。血清型监测时,阴性场,每半年或每季度监测一次;阳性猪场,要监测猪群抗体,分析感染状况。抗体监测不能区分疫苗免疫猪与野毒感染猪,不能区分不同毒株的感染和多毒株的共感染,抗体水平和阳性率不能代表PRRSV疫苗的免疫效果。

4、猪伪狂犬病

血清型监测可以区分野毒与疫苗毒。阴性场的种猪群要每半年监测一次。阳性场要重视带毒种猪和后备猪的监测。

5、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

感染十分普遍,无阴性场,感染PCV不一定出现临床疾病。在普遍感染的情况下,病原学监测意义不大,但可以反映猪场的感染状况。虽然PCV的抗体监测不能区分疫苗免疫猪与野毒感染猪,不能评价疫苗免疫效果,但可以反映猪场的感染状况,可用于评价疫苗免疫状况。

6、猪病毒性腹泻疫病

临床监测不能区分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学监测时要注意区分PEDV,TGEV,RV,δ冠状病毒。可通过监测母源抗体水平,评价疫苗免疫对仔猪的被动免疫保护效果。

7、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大多继发于病毒病,应注意鉴别原发性病毒性疾病。病原学监测时要重视耐药性监测,并进行血清型鉴定。

专业解读()

对于规模化猪场疾病的防控,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地位越发突出,其中分子诊断技术极其重要,而脐带血检测技术,依靠先进的检测方法,通过评估各种病原、毒素和生理生化等指标系统全面评估和诊断母猪、仔猪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诊断、评估和防控提供可靠、精准和科学的依据。

采用特异,准确的监测技术(商业化的、公认的监测试剂和试剂盒)进行病原学与血清型监测,对于猪病监测与诊断是不可缺少的,但同时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一定要很好的与临床监测密切结合。猪场疫病监测工作应制度化与合理化,但不可过于复杂化。猪场监测方案的制定应结合猪场疫病状况、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实验室条件等合理制定,大型养殖企业应建设相应的诊断与监测实验室,猪场开展疫病监测工作应与具备相应条件和水平的相应实验室结合。猪场疫病监测的结果与数据要结合临床实际,合理分析,应对疫病预防与控制有指导作用。

()关于控制PRRS的最新研究进展

鲍勃?莫里森教授兽医博士,工商管理硕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兽医学

莫里森教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报告:

一是:我们没有降低蓝耳病的发生率,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探寻蓝耳病毒的来源;

二是:在蓝耳病控制方面表明:从母猪群中清除蓝耳病毒是可行的,但是很多母猪场清除病毒(稳定)花费的时间太久。通过年到06年7年时间,统计了个母猪场蓝耳病每周发病率,通过预测模式进行了评估。最近三年发病率没有降低(04年-06年,发病率分别是3%,6%,6%)。

专家讲座听课笔记()

对于PED的了解比较清楚,从0年7月-07年PED发病率显著下降,03年56%的猪场阳性,04年阳性猪场下降到9%,05年下降到8%。目前成功建立了PED模型,有五个参数产生了高度的吻合,包括:污染的饲料、料车、非生物媒介、区域、货车、移动。通过PED模型表明:超过75%的传播是由局部空间扩撒和移动引起。污染的饲料可能也很重要。其他模式对病毒引入到新的地理区域可能很重要(料车、货)。

相对PED可准确判断病毒感染来源而言,还无法弄清楚猪场蓝耳病毒的潜在来源。这不利于蓝耳病的清除。清除蓝耳病,生物安全很重要,包括:空气、运输、人/污染物、粪便转移、饲料。另外通过卫星定位研究表明,猪场周围有树或高处有山可以减少蓝耳病的发生。

我们能更有效地把病毒从母猪群中清除出去。这样母猪群和生长猪群将有更好的生产成绩,死亡率更低,平均日增重更好。

在猪群健康监测项目中,对-03年一项蓝耳稳定时间的研究中表明,不同猪场蓝耳稳定时间是不同的。参与研究的猪群的入选标准是:母猪群急性感染;用本场毒株或MLV疫苗感染并闭群;最终目的是获得蓝耳病稳定(备注:50%感染-4-4株;50%场检测到蓝耳(过去3年),共6个集团6个猪场)。研究结果:需要38周达到断奶仔猪检测不到病毒(TTS),需要6.5周达到原来生产基准线(TTBP),损失.头仔猪/母猪。为什么不同猪场稳定时间不同,主要是执行力问题。

活病毒接种的猪场及先前有过蓝耳感染的猪群达到断奶仔猪检测不到病毒(TTS)时间更短;活疫苗免疫的猪场及先前有过感染的猪场达原来的生产基准线(TTBP)时间更短,总损失相对较小。猪场到底使用活病毒接种还是疫苗免疫,各有利弊,请猪场根据情况作出选择。

其他重要发现:80%的猪场达到TTS,7%达到暂时阴性状态;阶段性蓝耳病PCR检测模式。早期TTS是可能的,平均4.89周,最长60.4周,最短4周。

04-06年的一项研究:准入标准SHMP(猪群健康评估项目)项目中母猪群感染过-7-4毒株;同意至少连续4次监测,每次至少监测30窝(6×5血清);不需要执行封群或感染。共5个集团,07个场。

小结:06年研究系统的TTS,最好的平均37周(3-4周),长的平均44周(39-5周)。

03年和06年研究的比较,03年达到稳定的时间是38周,断奶时检测不到病毒的猪场占80%,生产达到以前标准的时间5周,而06年分别是44周,6%及8周。

目标是如何用更短的时间获得稳定的高成功率,如何用更短的时间使蓝耳病毒在产房中消失,需要注意内部生物安全。

目前正在计划用提前断奶的方式来控制蓝耳病,那么注意提前断奶的好处和成本。

好处:更短的TTS,更低的死亡率,增加日增重;更早引入后备猪;更早混群。

成本:增加早期断奶饲料费用;增加断奶猪的死亡率。3.4周的盈亏平衡。

目前正在招募母猪场加入提前断奶项目,目标是有30个母猪场参与,并比较这些场的TTS(断奶时检测不到蓝耳病毒)。

总结:我们需要弄清楚猪场蓝耳病毒来源以降低疾病发生率。我们可以提高母猪场清除蓝耳病毒的能力。

专业解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依然是困扰养猪行业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每年给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猪群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种猪繁殖障碍(流产率高、提前分娩造成弱仔和死胎数增多,延迟发情)及生长猪呼吸系统疾病(咳嗽、肺炎、继发感染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病等)。蓝耳病的防控,实践证明:生物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举措,由无法清楚猪场蓝耳病毒的潜在来源,对猪场蓝耳病的净化难度会增加,实践证明蓝耳病净化后可显著提升猪场生产性能,可以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但鉴于我国养猪行业的实际情况,养殖环境、疫病流行状况等,猪场在蓝耳病的净化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利弊,不可盲目追风,关键是如何达到蓝耳病毒在猪群内部相对稳定,提高生产成绩。

(3)猪水泡相关病的诊断调查研究进展

法比奥·万努奇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专家讲座听课笔记(3)

病因:

引起猪发生水疱病的病原包括:口蹄疫(FMD)、猪水疱病(SVD)、水泡性口炎(VS)、猪水泡性皮疹、塞尼卡谷病毒(塞尼卡病毒A)。此外,引起猪体发生水泡或糜烂性病变的原因还包括化学烧伤、热灼伤(强光的照射),虽然该两种因素在临床上很少见,但也应考虑在内。作为已有4年的临床工作经验的兽医工作者,法比奥万努奇认为引起猪水泡的原因在临床症状上还不能区分,需通过实验室诊断。

猪水疱性皮疹

93年首次报道;年猪群中已净化;97年报道在美国加州的海狮(地名)有新病例发现。因该病在猪上已得到净化,该病只感染猪,现很少对其研究。

猪水泡病:该病年意大利首次报道,该病与FMD临诊上很难区分;主要在欧洲和亚洲地区(美国没有)报道过;近来在葡萄牙()和意大利()有过暴发

水泡性口炎:水泡性口炎从8世纪在马群里有爆发,97年首次分离,血清型有种,分别是:NEWJersey(新泽西州型)和Indian(印第安纳州型)。VSV的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和接触污染物转播,其中吸血昆虫传播(蚋、蛉)也是一个重要传播途径。爆发高峰季节为春季和夏季

口蹄疫

99年美国报道了最后发生的案例;年加拿大和墨西哥报道了最后发生的案例;年意大利、年中国台湾也有报道;最近报道口蹄疫的时间是00年(日本)、年(英国)。英国在发现FMD流行前,病毒已在其他动物存在一定时间,其中在羊身上没有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很快从羊传播到50个猪场,造成疫情的大面积流行,带来万羊和猪的扑杀。(日本)00年,是从水牛开始流行,同样也对日本的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FMD的防控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猪身上,因为FMD不仅只在猪身上传播,而是会导致咋所有偶蹄动物进行跨物种传播。其中羊是FMDV的携带者(储存器),猪是FMD的放大器,牛是FMD发病的指示者。

赛尼卡病毒A

年首次分离,05年被定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和FMD是一个家族。该病主要在夏季结束秋季开始(8月份),有明显的月份发病特点。05年9月由科赫假设验证通过,对9—0周的仔猪攻毒试验,病毒血症5~7天,在心、脑、肺、小肠等组织均可分离到病毒,第0天可出现典型的水泡症状,从水泡和死亡的猪只的肠道病理切片可确诊。随后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新西兰也有相关报道。该病与水泡口炎、水泡性皮疹有同样的口鼻出现水泡;不同在于它可导致新生仔猪的死亡。

专业解读(3)

法比奥·万努奇讲解了猪水泡相关病(口蹄疫、猪水疱病、水泡性口炎、猪水泡性皮疹、塞尼卡谷病毒)的病原学、发病史、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等详细情况;其中口蹄疫疫情的病程较长,影响最大,FMD爆发对于每个国家都会造成毁灭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带来的较大经济损失最高可达40亿美元;由于导致猪体发生水泡相关病基本不能通过临床症状区分,为减少经济和政治影响,一旦猪场内出现水泡症状按口蹄疫疫情进行防控和处理;赛尼卡病毒和水泡口炎、水泡性皮疹有同样的口鼻出现水泡;不同在于,FMD可导致新生仔猪的急性死亡。防控猪水泡性疾病,最好进行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分析;严格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和日常消毒隔离制度,尤其是密切







































儿童白癜风早期图片
北京中科忽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cwkh.com/hlzs/6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