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但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发烧,生气上火等,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此病现代医学称为带状疱疹,民间称为蛇胆疮,缠腰龙等称。带状疱疹患者只要积极治疗,迅速将体内病毒及传感到末梢神经的病毒清除体外是不会有后遗症发生的,反之就可能形成后遗神经痛。
病例:患者孙XX,女,70岁
主诉:右侧腰部疱疹,疼痛两周局部皮肤麻木一周
现病史:患者自述两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部掣痛,夜间为甚,次日疼痛部位出现成簇疱疹,痛如火燎,在皮肤科确诊“带状疱疹”给予口服外用药物治疗,两周来曾口服中药,腰部疱疹有所消退,一周来局部皮肤时有发热,时有掣痛,时有麻木不仁等感觉,外用膏剂未见明显疗效,于今日来我科就诊。根据脊柱相应支配段X光片,如沿5、6肋神经发病的观察第5、6胸椎,在股外侧发病的,观察第2、3腰椎有否骨关节移位,如有移位即以病变的椎体棘突为中心,在其于上、下一椎体棘突连线的中点处各定一点,并在此两点旁开各2~2.5cm处,各定四点,共六点。结合周围激痛点实施针刀,一次症状明显减轻,三次痊愈。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经过血行传播,在皮肤上出现水痘,但大多数人感染后不出现水痘,是为隐性感染,成为带病毒者,此种病毒为嗜神经性,在侵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后可沿着神经移动到脊髓后根的神经节中,并潜伏在该处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感冒、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恶性肿瘤时,病毒又被激发,致使神经节发炎坏死,同时再次激活的病毒可以沿着周围神经纤维再移动到皮肤发生疱疹。
传统中医学认为:一、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二、以针灸立场言,带状疱疹病常为心经火旺、脾肺湿热与肝胆火旺所引发。
传统中医依辩证论治,把带状疱疹分为三型施治:
1、热盛型:[主证]局部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自觉口苦咽干、口渴,烦闷易易怒,食欲不佳。小便赤,大便干或不爽。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辩证]肝胆热盛,气滞湿阻,兼感毒邪。[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2、湿盛型:[主证]皮肤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时涯,女性患者常见白带多。舌质淡体胖,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辩证]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兼感毒邪。[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3、气滞血瘀型:[主证]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辩证]气滞血瘀,余毒未尽。[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病因病理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惟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本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针刀医学认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亲神经和皮肤的特性,易潜伏于人体,导致的电生理线路电流量的改变若处在人体能调节的范围内,可不发病。当人体由于长期不正确姿势导致的脊柱疲劳性损伤、积累性损伤、日常生活中的隐蔽性损伤等,使脊柱区带软组织损伤或骨关节移位、造成沿相应节段的感觉神经受压、牵拉、卡压,从而导致该感觉神经支配区电生理线路系统电流量异常增加、毫线终端电流受阻,表现出沿神经分布区的疱疹性改变。此外,药物性损害,射线的侵害性损伤等都可进一步激活以前人体已处隐蔽异常状态的电生理线路,此时,电流量异常增加,也可导致疱疹病毒活跃,使电生理线路毫线终端电流受阻,形成皮肤损害。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有病毒的侵害,也不能导致皮肤和神经这些软组织的病损。
诊断依据:
根据簇集性水疱、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及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等特点,不难诊断。有时需与单纯疱疹相鉴别,后者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疼痛不著,且有反复发作倾向。
本病治疗所依据的理论是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理论,关于脊柱区带病因学的理论和关于人体电生理线路系统的理论。
根据针刀医学这三方面的理论,以及从带状疱疹发病部位来确定相应的支配神经的定位,我们就可以通过针刀和手法及适当的配合药物,来纠正相应神经受牵拉、卡压,或电生理线路电流量过于增加的问题,使疱疹得到根本性的治疗。
1、病变皮肤出现簇集成群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
2、有明显的神经痛,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3、中间皮肤正常。
带状疱疹症状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用针刀医学影像学读片方法,读脊柱相应支配段X光片,如沿5、6肋神经发病的观察第5、6胸椎,在股外侧发病的,观察第2、3腰椎有否骨关节移位,如有移位即以病变的椎体棘突为中心,在其于上、下一椎体棘突连线的中点处各定一点,并在此两点旁开各2~2.5cm处,各定四点,共六点,中间的两刀进针时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达椎管外3~5mm,然后掉转刀口线90°,在棘间韧带用切开剥离法,将其切开2~3刀,注意勿进椎管内。旁边的四针,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深度达肋骨横突骨面,然后将针刀小心移至肋横突关节,微微转动刀口线,将肋横突关节囊切开2~3刀。如腰椎移位的,针刀达后关节突骨面,将后关节囊切开2~3刀。
(二)如在脊柱区带范围内能触到压痛,结节,条索样改变者,让病人俯卧位,在其压痛点,或结节,条索处定若干点,在定点处进针刀,刀口线均和人体,纵轴平行深度达肋横突关节面,或腰椎后关节骨面,如在棘突间的深度在椎管外3mm以外,各点针刀达相应深度后,疼痛的点进行纵行切开剥离或横行剥离即可,有结节和条索者,则进行纵行切开法或疤痕刮除法。
(三)检查后,无相应部位的椎体移位和脊柱区带疼痛,结节及条索样改变者即为单纯电生理线路障碍所致,治疗方法为:
在上肢的桡侧曲肘90°时,肘横纹的尽头,在患侧定一点,刀口线与桡骨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1cm,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在患侧定一点,刀口线与第二掌骨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1cm,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髌骨上方二寸处,在患侧下肢此处定点,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2cm,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位于腘窝横纹中央,在患处定一点,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1cm,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二、手法治疗
1.如属于颈、胸、腰椎骨关节位置变化的,针刀术后,即用颈、胸、腰椎整复手法。
2.如属于脊椎区带软组织损伤者,针刀术后立即在局部用指揉法按揉一分钟即可。
3.如属于电生理线路功能紊乱者无需手法治疗。
三、药物治疗
元胡10g乳香10g没药10g丹参10g
丹皮10g板兰根30g生地10g赤芍10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
在头面部发病者,可加川芎10g、菊花10g
在胸肋处发病者,可加柴胡10g、木香10g
在腰以下发病者,可加牛膝20g、黄柏10g
西药:可在疱疹处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擦。
四、康复治疗
1.如体弱疼痛较剧,无法忍受者,可配合使用神经阻滞疗法,如三叉神经阻滞、肋神经阻滞或相应节段硬膜外置管持续给药法阻滞,都可收到很好的镇痛效果。
2.手术后可在患处使用微波理疗,一日一次,每次二十分钟,连续五天。可预防和治疗感染,促进疱疹吸收和手术伤口恢复。
哪些方法能够有效的预防带状孢疹
很多人都了解带状孢疹和危害,所以都会在日常中积极的对这种疾病进行预防,以便使自己远离这些危害,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很多人对于这种疾病的预防措施都不太了解。日常中哪些方法能够有效的预防带状孢疹的发病。
带状疱疹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预防的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劳累过度可使抵抗力下降导致发病。
2、要增减衣服注意保暖。天气的无常很容易让人体容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吃些辛辣及发物的菜式,如,牛肉、羊肉、鱼肉、葱、姜、蒜、辣椒、醋(炒菜中也不等含有)、大酱类、蒜薹,圆葱等等。
带状疱疹出现的病因是什么呢?
1、带状疱疹病毒引发:对此病毒免疫力低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进而潜伏起来,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后就会活动出来。
2、诱发的因素。当身躯受到外伤,毁败药物或其它感人等涉及时,埋伏的病毒就初头动作起来,引起一侧后根神经结节降生出血性炎症,并有下行性神经炎而使四面察觉神经分离区的皮肤袒露水疱,与其患者违抗力低,水疱中的病毒含混播散而引起广泛的疱疹,这都是带状疱疹原因。
3、病毒感染。直接致病因素就是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病毒由鼻腔粘膜进去人体,侵犯察觉神经系统的绘制,它能沿着四面神经进去皮质,也能在神经绘制内繁殖。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详读,大家对于日常中预防带状孢疹的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就能在日常中对这种疾病进行防治。此外我们还要了解日常中诱发这种疾病的病因,现在这些病因做好防治措施,这样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远离这种疾病的危害。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治疗带状疱疹的简单好用的偏方。
①三味中药组成的内服方:
组成:马齿苋60g,大青叶20g,蒲公英20g
以上的这3味中草药到各大药店都能买得到。当你备齐这3种药之后,就可以开始煲药啦。
首先,先将上述药材用水浸泡30分钟,这样做更有利于药物的有效成分剪出。浸泡完毕后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其中,方中主药马齿苋是传统的民间草药,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中都有使用。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功效,可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
除了内服,马齿苋也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方法更加简单,直接取2两鲜马齿苋,捣烂外,每日2次敷于患处即可。
②外用方可以治疗带状疱疹:
组成:黄柏30g,冰片1.5g
这两味都是常用的中药,先将黄柏焙干,研为细末,与冰片混合均匀后,用芝麻油调和就成了柏片膏。取适量的药膏涂于患处,每日3次。
黄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冰片则有有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作用。这两味药配伍外用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燥湿敛疮、止痛止痒的功效,所以能治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并不是像水痘那样,一般痊愈了就会终身免疫,带状疱疹是可以二次发病的。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以免病毒再次被激活了。
带状疱疹神经痛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非肌肉软组织炎性疼痛,不建议按摩。部分患者带状疱疹发病时,表现为典型的触诱发痛,即皮肤表面不可触碰,穿衣服、头发轻轻拂过皮肤即会诱发剧烈疼痛。此时按摩治疗,不但不可缓解症状,还会加重病情。
吴茂文主任简介:
中医主任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中医脊椎病科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针灸学会理事、吴氏正椎临床技术创始人、奇砭推压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从医四十余年,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疾病。运用中医中药、针灸正椎治疗心脑血管病、风湿类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颈肩腰腿痛、儿科咳喘、消化不良、不孕不育等。尤其擅长正椎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软组织疾病以及各种疼痛证,疗效显著。
详细内容敬请收听2月21日(周日)生活广播10:30-11:00播出的《养生堂》节目,直播间播出频率:FM91.1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