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羔及仔山羊都可发生白肌病,其特征是心肌与骨骼肌发生变形,发病严重的骨骼肌呈灰白色,病羊步态僵硬。故又称为僵羔。本病常在春夏之际发生,呈地方流行性,沙土或沼泽地区发生较多,1~5周龄的羔羊及仔山羊最易患病。死亡率有时可达40%~60%。
白肌病既非传让兵,又非遗传性疾病,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哂所引起的。当饲料中的哂的含量和维生素E不足时,就可能发生哂-维生素E缺乏病。
绵羊羔:营养状况较差者发病居多,但发育良好者也不少见。羔羊常于放牧及采食时突然到底死亡,或者在典型症状出现后1~2天内死亡。病羊羔体温正常,胃肠蠕动无显著变化;心跳节律不齐,呈显著的传到阻滞和心房纤维颤动;病程较长者,最初精神沉郁,离群,不愿行动,食欲减少或费绝,以后卧地不起,颈部僵直而偏向一侧。如果强迫起立,轻者走路摇摆,肢体强硬;重者站立不稳或举步跌倒。少数病羔有腹泻症状。
仔山羊:在发病初期,外部并无任何可见症状,仅仅是听诊时心跳无节律或有间歇。以后表现出精神沉郁,被毛树立而粗乱,食欲略减或费绝。有事不表现症状即突然死亡。但事实上能够从病症上发现病羊时,已经达到垂危阶段。在羊群中发病的最初阶段,可以见到约有1/3的病羊起立不便,喜卧,跛行,行走困难。站立时肌肉颤抖,特别发现在肩臂部和股部肌肉颤抖,严重时对周围刺激反应迟钝。在发病的后一阶段,不易看到运动器官发生障碍。大多数病羊表现出呼吸粗厉,次数增多;结膜潮红,边缘稍黄;体温一般正常,唯有并发症时,可以升高到40~41.3°C;听诊时,心跳加快,节律不齐,有间歇,部分病例还有舒张期杂音。少数病羊伴有顽固性下痢。
病程经过颇不一致,最然重者为突然不安、哀叫,呈兴奋状态,10~30min死亡。较重者多经3~4天死亡。轻者经2~3周死亡,但为极少数。
绵羊羔:尸体有时消瘦,有时营养良好。主要病变是肌肉发生对称性病变,及身体两侧的同种肌肉发生病变,其后腿最为明显。平常见到者为臂二头肌,臂三头肌、肌胛下肌、股二头肌及胸下锯肌等。有时咬肌与膈肌发生病变。病变肌肉呈弥散性或局限性的浅黄色或灰黄色,有时为白色,肌组织干燥,表面粗糙不平;少数病例肌肉硬化,有钙盐浸润。肌肉中含钙量增加至14%~15%,而正常者仅为2%。心包中有透明或红色液体,心肌呈灰色,教柔软,有时有出血点,心室扩大。
仔山羊:尸僵完全或不完全,血液凝固不良。心脏极度扩张,心肌厚
薄不均,颜色浅。心肌变性,心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周围有灰黄色条纹,顺着肌纤维方向存在,状似虎斑。将病变部切开时,可见心肌纤维粗糙、色浅,其结构如木质纤维。严重的病例的整个心内膜都布满上述病变。骨骼肌变性,尤其是前肢、后肢的肌肉和背最长肌变性比较明显,肌纤维粗糙,颜色浅白,其中夹杂着颗粒性增生物,并有淤血小点。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柔软,切面多汁,压之有大量乳白色液体流出,切面上有小粒状突出物。皱胃发炎、出血;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部分盲肠黏膜呈紫红色,充血或出血,其内容物呈红色粥状。
1)病羔死后的剖检所见,可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最明显者为肌肉中有灰白色条纹存在,尤以后肢最为多见。显微镜下最清楚,在僵尸发生之前也可在镜下观察其变化
2)病羔的血清谷草转氨酶超过单位/ml,血清肌酸、磷酸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均有增加,补加维生素E于非全价日粮中,可以降低乳酸脱氢酶的含量。
3)尿中含有大量肌酸,也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1)应用0。2%亚硒酸钠皮下注射,预防效果良好。具体方法如下:
注射年龄:1~2月出生的羔羊,在20日龄左右注射,一般不要晚与25日龄;3月及以后出生的羔羊,一般在出生后半月大时注射,尤其以3月以后出生的羔羊,最晚不能超过20日龄,太晚了就有发病的危险。
注射次数:一般进行2次预防注射,第1次注射后,间隔20天,再进行第2次注射.如果羔羊在40~50日龄时,天气连阴多雨,干草质量不好,青草又不能正常供应时,还可以进行第3次预防注射。
注射剂量:应用0.2%亚硒酸钠溶液,每只羊第1次1ml,第2次和第3次各1.5ml,做颈侧皮下注射。亚硒酸钠溶液的配制方法是亚硒酸钠0.2g,加注射用水ml,盛入灭菌瓶内,待溶解后备用。
2)在分娩之前给母羊皮下注射亚硒酸钠1次,用量为4~6kg。
3)供给孕羊维生素A、维生素E及磷酸盐:在冬季可喂给豆科干草(干苜蓿最理想)、胡萝卜、大麦芽与骨粉。如果在产后才发现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E,应肌内注射维生素A和维生素E。
当仔羊群中已经发病,应在治疗病羊的同时,给未发病羊注射治疗量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E,或者用青苜蓿制作饲料膏,或者在饲料中拌入棉籽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