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最常见,也是小儿时期最常见、最严重的一型。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前期,分为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和贝克肌营养不良(BMD),其中DMD病情严重。DMD发病率为1/~1/活产男婴,BMD仅为其1/10。研究发现两者均是由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MD基因)突变所致[3]。其主要的突变类型为基因的部分缺失或重复,占全部突变基因的50%~70%;另外有约1/3病例是由新发生的基因突变引起。
临床表现
(1)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和运动功能倒退,一般5岁后症状开始明显,大多数13岁丧失独立行走能力,20岁左右出现咽喉肌肉和呼吸肌无力,声音低微,吞咽和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而死亡。
(2)Gower征阳性:由于腹肌和髂腰肌无力,患儿子仰卧起做起立时必须先翻身转为俯卧位,依次屈膝关节和髋关节,并用手支撑躯干成俯跪位,然后以两手及双腿共同支撑躯干,再用手按压膝部以辅助股四头肌的肌力,身体呈深鞠躬位,最后双手攀附下肢缓慢地站立,因十分用力而出现面部发红。
(3)假性肌肥大:90%患儿会出现,以腓肠肌最明显,三角肌、臀肌、股四头肌、冈下肌和肱四头肌等也可发生。因萎缩肌纤维周围被脂肪和结缔组织替代,故体积增大而肌力减弱。
(4)广泛肌萎缩,早期即有骨盆带和大腿部肌肉进行性萎缩,当肩胛带松弛形成游离肩。因前锯肌和斜方肌萎缩无力,举臂时肩胛骨内侧游离胸壁,两肩胛骨呈翼状竖起于背部,形成“翼状肩胛”,在两臂前推最明显。
诊断
1.遗传学诊断
应采用MLPA检测方法可检测DMD基因79个外显子的缺失或重复;DNA测序可明确DMD基因的点突变和微小突变。当明确先证者和突变类型后,可应用PCR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已知突变位点的监测。通过错配接合蛋白质截短测试法、单一引物核酸扩增技术/内部引物测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则可以发现更多DMD基因的小突变。
2.血清酶学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可显著升高(正常值的20~倍),其他血清酶如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在进展期均可轻度升高。在DMD晚期,因患者肌肉严重萎缩,可出现血清肌酸激酶明显下降。
3.肌电图
用针电极检查股四头肌或三角肌,静息时可见纤颤波和正锐波;轻收缩时可见运动单位时限缩短,波幅减低,多相波增多;大力收缩时可见强直样放电肌病理干扰相。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肌肉活检
显微镜下见肌纤维轻重不等的广泛变性坏死,间有深染的新生肌纤维,束内纤维组织增生或脂肪充填,可伴有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吞噬现象。应用dys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肌纤维膜不着色。
5.肌肉MRI扫描
受累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脂肪浸润和间质增生,呈“蚕食现象”。
6.其他检查
X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了解DMD患者的心脏受累程度,肺功能监测可了解肺活量情况。
鉴别诊断
须与BMD、脊髓性肌萎缩、皮肌炎、慢性多发性肌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鉴别。
治疗
1.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0.75mg/(kg.d),可延长患者独立行走的时间。
(2)新药eteplirsen:Eteplirsen可用来解决DMD潜在的病因,通过修复mRNA的阅读框,使得产生一种更短的功能型肌萎缩蛋白。
(3)其他药物:口服维生素E、辅酶Q10,可能会有一定作用。
2.其他治疗
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尚处于研究阶段,其治疗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预防
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莫过于产前诊断,尤其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这是杜绝DMD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注:本文选自《可治性罕见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