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3日,第二十七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在京召开。在14日举办的心力衰竭教育培训专场中,医院心内科的郑昭芬教授做了题为“心源性休克诊疗进展”的精彩报告。
心源性休克(CS)主要是指心输出量减少导致的末梢器官低灌注的危急状态。其诊断标准包括三点:
①低血压,SBP<90mmHg或平均动脉压<65mmHg,持续30分钟;或需要血管加压药才能使血压>90mmHg;
②组织低灌注状态,例如意识障碍、皮肤湿冷、苍白、紫绀、少尿(<30ml/h)、血清乳酸增高;
③心输出量减少和肺充血,CI≤1.8L/min?m2或≤2.2L/min?m2(有循环支持);左室充盈压或PCWP≥18mmHg。
一、常见病因
统计学证据显示,心源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
?急性心梗
?瓣膜性心脏病
?顽固性室速/室颤
?脓毒症
?急性心肌炎
?心脏或肺移植术后
?肺栓塞
?主动脉疾病
二、CS临床演变的四个阶段
①前休克状态:有发展成休克的高度危险;
②轻度休克:对低剂量的正性肌力药物/缩血管药物反应良好;
③严重休克:对高剂量正性肌力药物/缩血管药物、IABP有反应,可能LAVD;
④严重顽固休克:对高剂量正性肌力药物/缩血管药物、IABP无反应,LVAD。
三、治疗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应该包括病因治疗、稳定血流动力学、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及稳定内环境。本次郑教授的报告主要就稳定血流动力学方面进行了讲解,即正性肌力药物、血管加压药及机械辅助循环。
药物治疗
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是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常用药,但是由于部分患者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所以不适合使用多巴酚丁胺。这类患者可选择左西孟旦或磷酸二酯酶峰抑制剂。年发表于《CritCareMed》的一项研究发现,急性心梗及心源性休克患者(n=62)应用左西孟旦后的存活率明显高于伊诺昔酮。
以往常用的血管加压药是多巴胺。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多中心随机研究(n=)显示,休克(败血症休克、心源性休克及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维持MAP≥65mmHg)后的存活率有高于多巴胺的趋势;心源性休克亚组去甲肾上腺素的治疗优势非常明显。
具正性肌力或升压或两者兼备的治疗急性心衰的药物
机械辅助循环
年发表于《CritCareMed》的研究显示,IABP+ECMO(应用IABP+多巴胺60μg/kg/min后收缩压≤75mmHg)治疗组STEMI伴严重心源性休克患者的30天存活率显著高于IABP组。这提示ECMO的疗效可能优于IABP。但是ECMO成本较高,所以治疗时还需考虑社会经济因素。数据显示,LVAD在改善心脏指数、维持平均动脉压等方面都优于IABP,但遗憾的是没有得到临床获益,两者的30天死亡率相似。
年ESC心衰指南对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推荐如下:
四、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稳定内环境
?呼吸衰竭:氧疗、无创/有创机械通气
?急性肾功能衰竭:床旁血液过滤
?急性肝功能不全:护肝
?应激性溃疡:质子泵抑制剂
?败血症:抗生素
?稳定内环境
小结
重视心源性休克的病因治疗,尤其是急性心梗患者积极再灌注治疗;
药物:①正性肌力药物选择多巴酚丁胺,对于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选择左西孟旦或磷酸二酯酶峰抑制剂;②血管加压药选择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
辅助循环:①严重顽固性心源性休克患者,ECMO可能优于IABP;②与IABP相比,LVAD能获得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但并发症增多,30天死亡率无差异;
注重保护重要脏器,维持内环境稳定。
温馨提示
医脉通投稿邮箱:tougao
medliv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