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肌影像ldquo非骨化性纤维瘤

非骨化性纤维瘤

临床资料

患者,女,15岁。跑步后右侧小腿近端疼痛4d,逐渐加重,无红肿,无活动受限。查体:右侧小腿局部压疼。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图1E

图1F

影像学报告描述

右膝正、侧位(图1A、图1B),右侧胫骨近侧干骺端内后方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周围可见硬化边,未见骨膜反应。CT平扫和矢状面重组(图1C、图1D),病变呈软组织密度,边缘清楚,呈分叶状,可见硬化边,骨皮质不完整。矢状位T1WI和T2WI(图1E、图1F),病变边缘清楚,信号不均匀,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影。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右侧胫骨近侧干骺端非骨化性纤维瘤。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fibroma)为骨结缔组织源性良性肿瘤,无成骨活动。骨骼发育成熟时,有可能自行消失。本病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有相同的组织学表现和发病部位。一般将小而无症状并仅限于骨皮质的病变称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病灶大、有症状、病变膨胀并有骨髓腔侵犯者,称为非骨化性纤维瘤。青少年好发,8~20岁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病变多位于四肢长骨距骨骺板3~4cm的干骺端,以胫骨、股骨和腓骨多见,随年龄增长病变逐渐移向骨干。发病缓慢,症状轻微或偶尔发现,局部可有酸痛、肿胀。

X线和CT表现:根据部位可分为皮质型和髓腔型。皮质型多位于一侧皮质内或皮质下,呈单房或多房的透亮区,病变长轴多平行于骨干;大小4~7cm,最长可达20cm;边缘有硬化边,以髓腔侧明显;皮质膨胀变薄或中断,无软组织肿块及骨膜新生骨。髓腔型多位于长骨干骺部或骨端,在骨内呈中心性扩张的单或多囊状透亮区,侵犯骨横径的大部或全部;密度均匀,有硬化边。CT上病灶内密度低于肌肉组织。CT能更清楚显示病灶在骨内的位置、周围骨结构及邻近软组织改变。

MRI表现:多数为长T2、短T2信号,少数为长T2信号,硬化边呈更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鉴别诊断

1.骨样骨瘤多发生于骨皮质内,瘤巢较小,一般1.5cm,瘤巢周围有明显的反应性骨质增生和骨膜新生骨,局部常有疼痛。

2.骨巨细胞瘤多位于骨端,有横向膨胀的倾向,多呈分房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相邻骨质一般无硬化。20~40岁多见。

小结

非骨化性纤维瘤为结缔组织源性良性肿瘤,无成骨活动,有可能自行消失。病变多位于四肢长骨距骨骺板3~4cm的干骺端,呈单房或多房的透亮区,边缘有硬化边,无骨膜新生骨及软组织肿块。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cwkh.com/byjj/13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