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外科杂志》年第8期
患者男性,64岁。因检查发现左侧腹膜后膈肌内侧占位2d于年4月16日收入我院。病程中患者无发热、腰酸腰痛及腹痛病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均未见异常。CT平扫+增强检查示:左侧肾脏上方,膈肌内侧见一不均匀密度团块影,其内见散在钙化影,边界清,大小约2.8cm×3.2cm,增强扫描动脉期65Hu,静脉期Hu,与肾脏上极界限清晰,双肾及肾上腺未示明显异常,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未见腹腔积液(图1)。考虑膈肌良性肿瘤来源可能。患者全身麻醉后,采用右侧卧位,经左腰部行腹膜后腹腔镜下行左侧膈肌下肿瘤切除,切开肾周筋膜沿肾脏表面向上寻找,见肿物在肾脏背侧,大小约2.0cm×3.0cm,粘连于膈肌上。沿膈肌与肿瘤交界处用超声刀电凝切开,将肿瘤完整切除,肿瘤组织病理送检。病理学结果:巨检示灰白组织一块,大小约3.5cm×3.0cm×2.0cm,表面有包膜,内有局部钙化,余切面灰白质韧。组织病理学诊断示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浆细胞为主,伴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局灶钙化,考虑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图2A)。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弥漫性平滑肌肌动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阳性(图2B、图2C)。患者术后1年予以电话随访,于外院复查CT未见复发。
讨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是一种纤维软组织肿瘤,国内外历史名称较多,如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纤维黄色肉芽肿、假肉瘤、黏液样错构瘤、肌纤维母细胞瘤、炎症性纤维肉瘤等[1]。IMT通常无特异临床症状,发生器官可引起相关症状。肺部IMT通常会伴随发热、咳嗽,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如发生在骨骼部位,可引起相应骨骼的疼痛[2]。本例患者的IMT位于膈肌下左腹膜后,瘤体较小,无明显症状。对于这一类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彩超体检时需格外小心是否合并膈肌的异常,必要时可行CT检查。IMT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IMT可能与炎症或创伤后异常或过度的炎症反应激活具有增殖潜能的纤维母细胞,致其失控性增殖,以及EB病毒、Ⅷ型疱疹病毒和放线菌等感染相关[3]。IMT的实验室检查可见红细胞沉降率增快、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以及血小板增多症,少数可见癌胚抗原增高,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本例膈肌IMT患者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检查常表现为孤立存在的局限性软组织团块,多数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CT血管造影能较好判别肿物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术前影像学检查仅可以作为一个辅助诊断措施,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HE染色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同时可见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IMT肿瘤细胞胞质波形蛋白呈弥漫强阳性,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表达可呈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和人抗纺锤体抗体局灶或弥漫阳性,多数患者人结蛋白表达可呈阳性,肌球蛋白常呈阴性[4,5]。目前对于IMT的治疗方法未有明确的标准,普遍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IMT的首选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肿瘤切除的完整性。本例行腹膜后腹腔镜下炎性肌纤维瘤切除术,术毕未给予进一步抗感染治疗及化疗,随访无复发说明对于良性的膈肌IMT行单纯的手术治疗,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07-14)
(本文编辑:包靖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