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内8位医生猝死,医生的健康谁来守护

导语

社会应理解、尊重和关心医生,善待医疗战线上的每一位员工,正视他们的付出。

医生猝死触目惊心

从年开始暴力伤医事件的数量明显下降,医生猝死悲剧显著增加。最近,不到两个月时间,见诸媒体的中青年医生猝死事件就有:

7月24日,57岁的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医院)陈虎教授,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

7月11日,30医院肝外科博士,猝死家中。

7月10日,31岁的辽医院一位皮肤科女医生,于凌晨在家中猝死。

7月4日,31医院副教授肖育众,下午3点多的时候,被发现倒在实验室,不幸离世。

7月4日,56岁的医院院长李晓松,因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颅内出血,不幸辞世。

6月30日,32医院眼科医生王辉,突发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6月28日,48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张恒伟,因突发心梗不幸离世。

6月14日,41医院皮肤科医生陈怿,因突发脑出血去世,家人做出了捐献她全身器官的决定。

如果将时间再往前推,数字更加触目惊心。从年之前长长的暴力伤医事件数量名单,到年起中青年医生猝死事件数量名单,两样名单一样都是血淋淋钻心彻肺的痛。

猝死因何而起

为什么就会有那么多的中青年医生猝死呢?

有关方面给出的答案是:过度劳累。

中青年医生正处于家庭和事业关键期,既希望在业务上有所突破,也有学术科研的任务,还要面对病人及自身家庭的压力。而医患矛盾的升级,正成为许多医生行医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心理负担。

据中国医师协会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二、医院医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其中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医院为51.13小时,大大超过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

医者不能自医,医护工作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仅19.2%医生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

14.6%的医师经常熬夜

35%认为一般

4.9%认为差

31.1%认为身体状况对工作造成了中度以上的影响

同时,工作时间越长、心理耗竭水平越高,在全体样本中,心理耗竭在6级以上的医师占51.3%。 

我国医务者的工作量可以通过下面的对比看出有多大:

凌晨4点,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梅奥诊所,空荡荡,无一人。

图片来源于文章出处

凌晨4医院,一千多人排起了长龙,等待挂号,他们当中,很多人从零时就已开始排队了。

图片来源于文章出处

这医院的对比,实际上,医院,医院,情况都是如此。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不少人午饭及午休时间只有10分钟。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两成医生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我国医生数量不少

累在忙闲不均

据卫健委发布的《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9人,已经超过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可见,中国医生数量并不算少。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医生这么累呢?

一是忙闲不均。优质医生大部医院,结医院看病,每天就医者人满为患。医院门可罗雀。

二是能者多劳。技术和口碑好的骨干医生时常处在满负荷和超负荷状态,长期如此,医生势必过度劳累,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对患者也是一种风险,因为医生过劳有可能增加对病人的误诊、误治等医疗风险,恶性循环的结果,增加医疗纠纷的机率,医生压力更大。

累在自己“放不下”

医生过劳有以上客观原因,也有自己的主观因素,部分医生过劳是因为“放不下”。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生病了、受伤了等仍然要坚持工作,觉得只有亲力亲为才放心,才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工作。小病拖成重病了,早期拖到晚期,原本可以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救治更多的病患,做更多的事情,却无奈过早的离去。拼命工作是值得敬佩的,但把命给拼没了,却是令人扼腕,也实在是不值得提倡的。

当医生累倒在工作岗位甚至为此付出生命时,孩子失去了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失去了丈夫(妻子),家庭失去了栋梁……幸福的家庭轰然倒塌,一切痛苦不幸留给了最爱你的人。

纾解医生的“累”

“医生过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生过于疲劳是对自己和病人的不负责任。解除疲劳不仅要依靠医生本人的自我调适,要从根本上改变,必须要有外力推动,需要有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做保证,比如加大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加快实行分级诊疗等等,为广大医生最起码的身心健康兜底。

社会应理解、尊重和关心医生,善待医疗战线上的每一位员工,正视他们的付出,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享受,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权益。

在缓解看病难问题上,不能单靠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医生休息时间的办法去解决。希望还能从落实年休假制度、制定合理的值班制度和轮换制度,保障医师的休息权;此外,还可以制定超时工作的强制休息制度,避免医生“抱病上岗”,防止过劳下的医疗行为。

我们需要健康的医生,而不是因长期过劳消耗最终牺牲的医生。应正视医护人员的执业及生活状况,让健康者传递健康。

来源/上观新闻、医学之声、ccmtv

推荐课程:

零基础

跟着大师学小儿推拿

这样学心电图,一辈子不会忘

必看!超全的临床常用化验单解读

学习呼吸机,这是我见过最牛X的方法!

名医手把手教你用对妇科中成药

家长必看!给孩子长高10厘米的机会

华医题库App,用题海战术帮你通过职称考试!(问题咨询请加小助手9)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华医题库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cwkh.com/byjj/11921.html